不名列前茅什么也不是
只是事后才知道,京東方的海外收購成功恰逢其時。2003年1月資產交割初步完成之后,全球液晶面板市場的價格立刻開始上漲,這輪液晶周期的景氣階段一直持續到2004年6月。在這期間,BOE-HYDIS(韓國京東方)贏利6000萬美元。
但京東方的海外收購不是出于利用現有生產設施賺錢的戰術目的,而是出于解決進入液晶平板顯示產業所面臨的技術來源、專利障礙、起步市場和核心技術人員等戰略要素。
由于立志成為“顯示領域的世界領先企業”的進取性戰略非常清晰,所以京東方在收購過程中就決定了收購后要走的關鍵第一步,即被京東方自稱的“海外收購、國內扎根、海外上市”的道路——利用收購的技術資源在北京建設一條5代線。
2003年9月26日,京東方第5代TFT-LCD生產線項目在北京亦莊開發區動工。此時,全球第一條5代線是韓國LG于2002年5月建成投產的,而全球最早的兩條6代線是夏普和LG于2004年才建成投產的,所以京東方建5代線的決定表現出追趕先進的氣勢。也就是說,京東方投5代線時,當時全球最先進的就是5代線,最球最早出現的6代線是在京東方投5代線后一年。
在為建設和運營5代線而成立的京東方光電的股權中,京東方占75%,韓國京東方(BOE-HYDIS)以1。25億美元的投資占25%,5代線的全部投資需要103億。京東方收購時花了1。5億美元的現金,收購成功后又從京東方韓國子公司得到1。25億美元來建北京5代線。京東方財務高手的算盤果然不是一般的精明。
海外收購的成功、本土5代線的開建和恰逢液晶周期高漲階段的來臨,促使王東升雄心勃勃。他要迅速擴大企業規模,與液晶巨頭們一搏,于是立刻實施“扎根計劃”和“海外上市”兩大戰略措施。
“扎根計劃”就是通過在本土建設5代線,把收購來的技術能力本土化。“海外上市”就是以TFT-LCD液晶業務(京東方光電)在海外上市,募集建設5代線所需要的投資。
王東升的如意盤算是這樣的:如果海外上市成功,可以募集12億美元的資金用于5代線的投資,然后在5年之內增持12億到30億美元,同時建設6代和7。5代線各一條。當時,京東方在液晶技術領域已有7年的技術積累。如果能夠順利上市,就有可能在2008年(最遲不過2010年)打入世界前五名,未來就有機會進入三甲。這個近乎狂想的設計其實符合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競爭規律:在這個技術進步速度快、規模效應顯著的產業中,不名列前茅就可能什么也不是。
但這個計劃因京東方在香港上市被遲緩而擱淺。海外上市融資走不通,京東方只好尋求銀行貸款為建設5代線融資。2005年4月8日,京東方5代線項目銀團貸款舉行了簽約儀式,以中國建設銀行牽頭,包括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北京銀行(601169)、廈門國際銀行九家銀行組成的銀團,與京東方簽署了7。4億美元的貸款合同,用于京東方5代線項目。此外,北京市政府非常支持京東方建5代線,提供了28億元的借款。
5代線所需的總投資103億元中,90%都依靠貸款。這樣一個資本金不足的財務結構后來被證明風險巨大,也使最初設想的擴張計劃沒有能夠實現。
為了保證有一個起步的市場,京東方還于2003年花10。3億港元購買了冠捷26。38%的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在香港上市的臺灣冠捷集團是當時全球排名第二的監視器制造商,同時是排名第一的監視器OEM制造商,占全球監視器市場的份額35%以上,2005年液晶平板監視器銷量達2200萬臺。收購冠捷股份解決了京東方5代線產品1/3的市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