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路風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蔡瑩瑩
課題組成員: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張佳康
當北京京東方和深圳華星光電的8。5代線近來傳出相繼投產的消息時,回顧中國FPD產業的創業艱難百戰多的情況歷歷在目;當京東方合肥6代線點亮中國首批電視屏,中國彩電工業的5年“缺屏之痛”終于曙光初現,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在核心元器件領域的未來之夢第一次夢想成真。
盡管中國液晶平板顯示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發展機遇,盡管中國在這一產業已經出現領跑的競爭性企業,但是,國內的質疑聲仍然一浪高過一浪:作為液晶平板顯示產業中的后進者,中國能夠發展起來液晶平板顯示產業嗎?
這種質疑來自“史無前例”。自從全球半導體革命發生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從未在半導體核心元器件領域出現具有競爭力的企業,也從未在這一領域有過如此大規模集中投資。從未干成功過,從未花過這么多錢,從未見識過,怎么不讓國人揪著心,捏把汗?!更何況,京東方已經干了8年,盈盈虧虧如同月亮陰晴圓缺,始終讓人看不到一個清晰的未來!
那么,中國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究竟會成為一輪東升的太陽,還是淪為一輪水中的月亮?
不過,令人不解的是,除了質疑、嘲笑、輕蔑之外,我們為何不去探究這一技術半個世紀的生成脈絡,去研究這一產業30的生長規律,去觀察那些為之奮斗12年的中國產業人的艱苦卓絕!
12年未卜的產業之夢
中國人的“液晶夢”緣起于1998年,試圖夢想成真努力了12年。
中國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第一次努力是吉林彩晶項目。該項目由吉林電子集團、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與物理研究所和其他幾家公司聯合投資舉辦。1998年9月,這個項目從日本DTI引進了一條第1代TFT-LCD生產線,并于1999年10月在長春建成試產。但項目建成后,一直沒能克服良品率不高的瓶頸,導致這個項目沒有真正量產。
2002年4月,上海廣電集團與日本NEC簽訂液晶項目合作意向書,投資近100億元從NEC引進一條5代線。其中,上廣電占75%的股份,NEC占25%,由合資公司向NEC購買相關的生產專利和技術,并支付技術使用費。2004年10月8日,中國第一條5代TFT-LCD生產線在上廣電投產。
2003年1月,北京市的電子企業京東方以3。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韓國現代電子的液晶業務,包括2。5代、3代和3。5代三條生產線。2003年9月又在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一條5代線,于2005年5月實現量產。
中國第三條5代TFT-LCD生產線,由江蘇昆山的龍騰光電于2006年6月建成投產。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是龍騰光電的大股東之一,占51%的股份;臺灣寶成集團也是大股東。龍騰光電在技術和管理上依靠由臺灣工程師組成的團隊。
截止到2008年,中國進入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主要企業是上廣電、昆山龍騰和京東方,它們各擁有一條5代線。但中國的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卻時運不濟,在襁褓期就趕上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市場衰退和產業低谷。
2009年春天,上廣電因資不抵債而被托管重組,而它的5代TFT-LCD生產線是主要的虧損源,2008年虧損高達18億元,所以在重組過程中被出售給了中航技集團。京東方和龍騰光電在2008年也遭受了虧損。
此時,盡管中國彩電工業迫切需求大批量液晶屏,但由于中國企業所擁有的5代線的產品并不適用于電視機,所以中國彩電液晶屏仍然全部依靠進口。
如果在2008年的時點上,瞭望中國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前景,多數人只能是悲觀。但是一轉年,到了2009年,京東方出乎各方意料地開始大舉擴張,連續上馬6代線和8。5代線,由此觸發了一場“中國液晶熱”。更意外的是,國外主要液晶面板企業一夜之間改變對中國技術封鎖的態度,紛紛要在華建設高世代線。
由此,中國能否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困惑和爭論,變成了一個具體而現實問題:京東方之舉是瘋狂嗎?中國企業在這一產業真能成功嗎?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京東方在北京建成的5代線稍晚于上廣電的5代線,但其通過收購韓國企業而進入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時間比上廣電更早,并且進入這個領域的決定早在1998年就獨立作出。這一史實被許多研究者忽略了,但它卻是決定未來的一個關鍵!
這個史實提醒我們,京東方的與眾不同之處:第一,京東方在中國政府和產業界“覺醒”之前,就決定進入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第二,京東方是這一產業中惟一掌握主要知識產權的中國企業;第三,京東方是目前這一產業中惟一具有自主技術能力(產品開發能力、工藝能力和建設生產線能力)的中國企業。
因此,理清京東方的成長脈搏與發展脈絡,就會理解中國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希望與障礙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