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代時刻,兄弟還是仇敵
激光、OLED、QLED,下一代彩電的標準是什么呢?這些技術是兄弟還是敵人?現在,彩電企業為未來之爭打得如此火爆(如上文的口水戰),真的是立場不同的殊死搏斗嗎?這些問題是2015年彩電行業最火的話題。
首先談一下激光:海信、長虹、奧圖碼、視美樂、光峰很多企業支持這個技術。其核心價值點是什么呢?100英寸、150英寸,甚至更大的大屏幕;而且其價格可能最終只有萬元,或者以下。這是液晶、OLED難以做到的。激光顯示僅僅憑借這一個理由,就有足夠的信心快步奔跑下去。
第二,OLED技術,經過數十年的發展,LG終于在E4線上實現了全面的商業量產。而且即將投資的P10線,合計投入高達87億美元。國內OLED電視的2015年的銷量也增長了10倍。這種自發光性的產品,在對比度、色彩、反應速度等方面超越液晶,而且不需要背光源,可以實現大尺寸柔性顯示。有消息稱2016年初,LG將展示100英寸級別的OLED柔性電視。和液晶比較,對比度、反應時間、無背光系統、柔性都是OLED的絕對優勢領域。這些理由也足以支持OLED獲得追捧。
第三,QLED液晶電視,即量子點技術改進的液晶顯示產品。這種產品充分利用液晶顯示行業全球萬億的固定資產規模,以嶄新的背光技術提升既有顯示產品的色彩表現。雖然這個技術不是徹底的新技術革命,但是卻擁有最能利用現有成熟的產業體系,短期看實現大規模普及的風險最低——這個優勢也足以使得所有彩電企業不敢對QLED不上心。
第四, 還要說說OLED與液晶、QLED的關系。這些顯示技術都可以概括在一個叫做“薄膜晶體管半導體顯示”技術的范疇內。OLED生產制造有70%的工藝和設備與液晶相近、通用。QLED材料(光致發光)不僅可以用于提升液晶電視的背光性能;理論上電致發光的QLED材料也可以代替OLED有機半導體材料,直接制作“薄膜晶體管半導體顯示”面板。
由以上分析看,激光、OLED、QLED次世代技術之爭的每一個參與者,暫時都有絕對性的生存空間,相互之間還可能有很強大的親戚關系。這就決定了電視廠商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亦可以選擇“全部投支持票”——例如長虹就選擇了“一個不落下”戰略。而創維雖然QLED和OLED都在做,但是營銷上卻更為突出OLED技術。海信則希望通過先手布局,獨占激光電視100英寸影院電視的高端市場……
或者說,彩電企業沒有人是忠實于某種技術的,而是忠實于市場這個“皇帝老兒”!更是遵從于消費者的偏好和選擇。次世代顯示技術不僅是技術能不能低成本工業實現的競爭、不僅僅是效果品質差異與優勢的競爭,更是市場選擇的競爭。所以,這些技術天生是難兄難弟,他們必須接受市場的共同而公平的檢驗。
2015年,或者之后很長時期,彩電次世代技術沒有唯一的選擇,只有更多的選擇:技術通過創新服務市場需求,進而獲得生存的資本。企業則是市場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