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下滑,利潤陷入多重絞殺
2015年是彩電行業的“絞肉機”之年,因為這一年的價格戰實在是焦灼的不得了!
從上游看,降價不僅是液晶面板的專利。舉例而言,32寸液晶面板均價從年初95美元直線下降到年底的65美元(成本線);40-43英寸產品,均價也從年初160美元以上下降到不足100美元。作為液晶顯示行業的另一重要上游產品,LED照明產品2015年全年價格下滑亦接近5成。
上游價格下降,下游的整機和終端產品不可能獨善其身。但是,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消息。另一個糟糕的消息是,互聯網電視品牌的極端殺價。樂視、酷開兩強亦不用說。下半年市場又出現了微鯨電視——55英寸殺價王;風行電視——12月份殺價王,兩大王牌價格殺手;以及海爾電視——全年殺價黑馬。這些因素,進一步使得終端市場面臨:不減價就丟份額的“不得不為”情景。
然而,以上兩大因素,還不是2015年彩電行業殺價的全部原因。全球宏觀經濟形勢,尤其是歐洲市場、亞洲,南美和中東地區市場、全球資源型經濟體,特別是石油輸出國市場的經濟波動,大宗物資的持續低迷,客觀上造成了出口市場的“擁擠”,局部出口市場的“需求萎縮”。這些因素傳導到國內,則是:整個產業鏈的競價壓力。這進一步導致了國內彩電產業價格戰的深化。
總之,2015年的彩電市場價格戰不是終端品牌的選擇,而是從上游到下游的共同作用、是產業鏈分工每一個環節的共同壓力、是宏觀經濟不景氣的具體表現、亦與液晶面板的產能擴展和過剩周期重疊、與互聯網新興品牌的生存保衛戰重疊。這將使得,這一次的市場價格戰空前激烈。
市場絞殺之下,2015年預計全年能實現國內市場盈利的彩電品牌,不足全部十余個主要市場參與者的2成。大部分彩電品牌面臨虧損局面。好在,經過第二季度的市場陡轉之下,多數彩電企業已經意識到在上游價格波動背景下,更低庫存水平的重要性。在第三季度庫存消化之后,彩電企業的整個庫存壓力已經釋放不少。
但是,即便如此,2016年彩電行業價格戰依然難以休止:新品牌的生存競爭、上游的市場壓力、宏觀經濟的波動性等都會導致,價格戰的難以避免。從2015年二季度開始,一個可能超過18個月的彩電業“虧損”周期已經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