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不再是藍海,這里很擁擠
2015年電商彩電市場獲得了突破性的增長。在整個行業中,電商渠道的占比從年初的18%,上升到年底的25%以上。其中,9月到12月,每個月電商占比都超過24%。電商渠道已經真正成為一個規模巨大且穩定的供給通路。
當然,電商渠道的火爆,與線下渠道,特別是一二線城市市場家電連鎖渠道的低迷是分不開的。一些數據表明,家電連鎖賣場的銷量損失已經達到2-3成,個別門店彩電產品銷量和三年前比甚至只有一半。此前一些還能勉強盈利的門店變成了虧損。所以,電商的盛宴,亦是線下門店的生死劫。
從品牌角度看,電商渠道的市場增量2015年更趨于均勻化。海信、創維、海爾等品牌的占比趨于穩定。樂視、小米,以及其他新興互聯網品牌不再能從電商渠道的增長中獲得爆發性的份額提升。傳統彩電巨頭加強電商渠道的運作,提升市場占比和新興彩電品牌增多對電商渠道規模的稀釋作用,正在成為樂視、小米兩個最早的純電商品牌的巨大挑戰。
從產品角度看,2013年之前的電商渠道是彩電的低價傾銷市場。主要產品以價格低廉,品質低端的產品為主。而2015年的電商市場已經是“能上線的全部上線”。線下有銷售,而線上沒有銷售的彩電產品越來越少。線上有銷售,線下沒有的產品則在增多。或者說:現在電商彩電的型號數量已經超過實體店,且各種高端貨色一應俱全。
從消費者角度看,選擇電商作為主要購買渠道依然是少部分超前型消費者的選擇。但是,選擇電商作為主要的彩電消費信息來源,已經成為大眾性的選擇。或者說,彩電市場有一個倒O2O結構:標準的O2O是線下體驗,線上下單;而現在的彩電市場很多消費者是線上查找信息,線下體驗并下單。所以,對于傳統彩電品牌而言,即便不在乎線上那25%的份額,他也要在乎線上電商的“媒體宣傳”價值。
正是以上這些變化的存在,使得2015年的彩電電商市場發展不再是簡單的“量變”,而已經成為“質變”。其中,最核心的指標是:以前的電商彩電市場是藍海,可以尋找到很多新品牌的機遇;而現在這個市場已經異常擁擠,成為紅海,不再有“不放血”就可以把握的機遇。——所以小米說:2016年要加大小米電視的補貼力度(放血價格戰)。
且一旦電商渠道的產品型號量達到高中低的全面覆蓋,那么電商的價格透明性,就不在是電商文化,而是整個彩電產業的文化。這是2015年彩電價格戰最大的不同之處:即,大家幾乎是明牌再打。消費者對不同產品的價格把握的異常清晰。這種變化反向促使品牌溢價成為一個可以顯著量化和操作的指標。——這種競爭規律的確立,更成為創維與酷開、康佳與KKTV“父子”品牌分家獨立運營的關鍵原因。
總之,電商不再是彩電圈的小角色,而是決定彩電行業每一片云是否有雨的關鍵因素,亦是彩電行業未來市場規律的關鍵塑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