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屏事件映射夏普唯利主義一
國內平板市場進入普及階段是從2004年低液晶電視產品的大幅度降價開始的。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06年初,國內平板電視總體價格水平下降程度接近40%。以32英寸液晶電視機為例,04年的價格還普遍在15000元以上,但是到了06年,超過萬元的產品已經很少見。這種價格的快速調整,使得普通老百姓也具有了購買原本被認為是奢侈品的平板電視。這期間國內平板市場的總體規模已超過翻番的快速增長。
但是,在價格大幅度調整的早期,夏普并沒有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這使得夏普電視產品的價格遠高于市場平均價格,喪失了最起碼的市場競爭的基礎。進而導致夏普品牌在國內平板市場的占有率從最高的02、03年的15%以上,一路跌至最低的05年底的不足3%。巨大的市場變化使夏普意識到了危機已經來臨,不過夏普在新的市場戰略中卻犯下了更大的錯誤。
夏普被控產品存在歧視性銷售
2006年中期開始,夏普在國內市場推出一系列低價格產品。這些產品以較低的市場價格配合人們對夏普品牌的巨大信任,只用了很短的時期就成為了市場上的暢銷產品。并同時為夏普的銷售業績共享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不過好景不長,暢銷帶來的廣泛關注暴漏了隱藏在這些產品低廉的市場價格背后的“不能說的秘密”。率先發現問題的依然是廣大網友。網友向諸多專業媒體反應夏普在多個系列的液晶電視產品中采用的屏幕與夏普以前產品的屏幕在像素點結構、顯示效果上具有明顯的差異。部分網友通過不同承諾品的比較和分析指出,夏普這些產品采用了臺灣部分廠家的屏幕。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時期,夏普對其液晶電視產品的主要宣傳策略和價值點依然是“夏普原裝液晶屏”。
夏普在主要的宣傳中采用的賣點與實際產品采用配件的不一致迅速成為廣大網友討論的重點。部分網友和業內人士尖銳的指出,夏普這種行為涉嫌消費欺詐,消費者有權利知道自己的液晶電視究竟用的是什么屏幕。夏普采用臺灣屏的事件曝光之后,夏普官方依然采取曖昧的言語試圖搪塞和掩蓋事實的真相。夏普中國北京支店店長夏文俊在接受有關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夏普的液晶屏系全球采購,不管在哪里采購的,由于都是采用了夏普獨有的ASV液晶面板技術,所以都是夏普屏。夏文俊解釋說,夏普屏的指標有兩項。一是ASV液晶面板技術,一是開機6毫秒反映時間。目前產地為臺灣的屏這兩個指標全達到了。所以,使用臺灣地區屏的夏普液晶電視在色彩和清晰度上與日本夏普原裝進口屏的效果是一樣的。“只是因為臺灣人工成本便宜,所以面板產地為臺灣的液晶電視價格要低于日本產的。”
明眼人自然能夠看的出來夏普如此解釋的目的依然是堅持認為自己的電視機宣傳采用的夏普屏是“符合事實”的。但是在言語中,每個人都能發現,夏普確實存在部分液晶電視的屏幕產自臺灣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