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拼接墻是一個神奇的產品:一方面,它是大屏拼接市場規模最大的技術類型;另一方面該技術的產品一直在高端市場“缺乏建樹”——因為,接縫寬度不甚理想。
2016年,LG在業內率先推出了1.8毫米間距的LCD液晶拼接單元;2017年四季度,只有0.3毫米縫隙的液晶拼接單元隆重登場。這不僅追平了DLP拼接產品的縫隙指標,2年時間實現從上一代3.5毫米到0.3毫米的“大躍進”更是驚呆了整個行業。
但是,在對技術進步一輪贊嘆之后,行業市場的“落地反響”卻并不強烈。一方面,1.8毫米縫隙的液晶拼接產品,價格已經追上了DLP拼接產品;0.3毫米間距的液晶拼接產品顯然會是“拼接墻有史以來最貴的選擇之一”。這種價位特征,不利于超窄縫隙液晶產品的推廣。
事實上,2017年只不過是1.8毫米液晶拼接墻的“供給豐富年”,即更多品牌企業推出類似產品——2017還談不到1.8毫米液晶拼接的大量落地應用。這使得,0.3毫米液晶拼接的實際落地預期不得不“延后”。
另一方面,超窄縫隙液晶拼接墻產品的目標是“DLP拼接”產品的替代者。而DLP拼接產品在2016-2017年遇到了小間距LED屏產品激烈的市場競爭。如廣電行業、文化行業、安防行業等DLP拼接的傳統應用市場已經失守七七八八——DLP拼接只剩下高端指揮調度中心“固守一方”。
同時,作為液晶顯示技術的一員,液晶拼接墻產品必然也要面對OLED技術的挑戰。2016年開始,OLED技術的應用持續加速。尤其是手機市場對液晶的替代效應已經形成。不遠的將來,彩電等大尺寸面板市場液晶也會進入“OLED次世代替代”周期。在這一預期下,液晶拼接行業對于“投入高、周期長”的產品開發持有“絕對謹慎”的態度。
即,液晶拼接墻產品,尤其是高端窄縫隙產品的未來發展,不是由其自身“技術進步能力”決定的,而更多的是由“競品”因素決定的。包括DLP拼接這個所謂目標性對手市場的變化、OLED顯示的發展及其對液晶的替代效應、小間距LED屏產品的技術進步和高端化應用等等。
“最好的工程進步,卻趕上了最不友好的競爭環境”——這是業內對這兩年液晶拼接產品縫隙指標不斷進步的“慨嘆”。
誠然,從技術角度看1.8的液晶拼接已經成熟,且可以一定程度降低成本和銷售均價;0.3的產品亦被開發出來,1.8到0.3間距之間技術層級也不存在不能突破的瓶頸。但是這些工程技藝的進步,都無法彌補“超高端拼接墻”市場“最強烈競爭格局”這個不利因素。
在DLP拼接、液晶拼接、小間距LED屏,三個選擇之中,超窄縫隙液晶拼接來的最晚、既得市場最少、且又只有這個技術面臨OLED對液晶迭代的未來預期。這種“外環境”導致了上下游廠商對推動液晶拼接超窄縫產品市場化的“心氣不足”。
廠商推力有限,市場形不成規模示范效應。這樣的背景下,2018年超窄縫液晶拼接產品很難“成為客戶選擇的主流”。更大程度上,1.8縫隙的產品實現部分項目落地,有一定示范意義的工程出現即是較好的成績。而規模化的更窄縫隙液晶拼接應用時代,很可能無法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