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彩電行業的“概念”非常多。包括OLED、QLED、ULED、4K、8K、HDR、超薄、超窄邊、廣色域、曲面等等。但是,這真正引起商顯大規模重視的概念卻不多。因為商顯的需求和彩電差距很大。不過,這里面OLED算一個另類!
OLED作為下一代彩電最可能的技術路線,是液晶未來的替代者。而商顯市場基本是液晶占據8成銷量的市場。對于液晶的替代者,自然會“格外關照”。
正是看到這層特殊的市場邏輯,LG作為全球大尺寸OLED面板目前唯一的供應商,一直加大商用市場的開拓。例如2017年在國內搞定了幾個高端示范工程、也簽下了渠道代理商。但是,這些“種子”式的努力,卻也難以最終“成長為市場大樹”。
重要的原因是,LG能夠為OLED市場提供的彈藥有限。2017年預計170-180萬片面板,2018年會達到250萬片以上。這個數字放在全球顯示市場,尤其是2億臺彩電市場之中,幾乎直接被“淹沒掉了”。本就供給有限的大尺寸OLED產品,經過彩電市場的瓜分,能留給商顯市場的則少之又少。
因此,即便有了蘋果手機為OLED顯示做代言,2018年OLED商顯市場依然不容樂觀。國內市場的規模難以超過萬臺標準。再結合OLED自身的高價位,以及在應用上液晶的廣泛可替代性,前景就更可以用“難”來形容了。
這并不是說OLED不好、OLED不受歡迎,而是在沒有供給規模、沒有經濟性的前提下,市場的理智反應。不過,在2019年隨著LG廣州工廠的建成,以及包括華星深圳11代線可能引入OLED制造這樣的供給增加的情況下,OLED很可能在2019-2020年迎來商顯應用的“爆發”。
OLED在商顯市場的現實,說明商顯市場是一個對上游基礎顯示產業高度依賴的細分應用行業。關注基礎顯示產業的發展與變革,對于商顯企業的未來技術路線圖而言具有決定性意義。
如果考慮到2019年之后OLED可能出現的供給大幅增長,商顯企業應該從2018年開始在OLED類產品的研發上“落地生根”。或者是說,OLED在2018年不會迎來商顯應用的爆發,卻很可能進入一個“研發創新投入”的爆發年。
綜上所述,商顯市場的2018年依然充滿變數。在整個行業高速發展、細分市場熱點交織出現、黑馬產品和技術不斷創新的格局下,也有AI與智慧顯示革命、新興顯示技術迭代這樣“行業自身無法左右的”客觀不確定性。面對這種局面,商顯企業既需要有定力,扎實做好眼前市場,又要有戰略前瞻性,把握市場規律和競爭邏輯的轉折與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