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顯示市場是顯示產業最為復雜的一塊。需求多元化與供給多元化,讓商用顯示每隔幾年就會涌現出一個“高增量”的黑馬產品。過去5年,液晶教育顯示和小間距LED充當了翻番增長的“龍頭”,未來是否依然會有如此的黑馬誕生呢?2018年商顯市場最大的看點何在呢?
1. 商用交互市場黑馬行情能否持續翻番
2017年商用顯示市場最不惹人注意的“巨大”成功,來自于商用會議室交互液晶顯示產品。雖然全年六七萬臺的市場規模不夠大——不足液晶交互產品在教育市場規模的十分之一,更只有商用投影機產品市場的5%,但是這一年會議用交互液晶成長率卻高達140%。
正因為這樣一個“超高速”的成長存在,業內紛紛認為“商用顯示產業的一個新時代”即將打開。即以一體化、交互化、智能化大尺寸液晶平板為核心的“開會”多媒體模式。
交互液晶平板產品在商用市場的“突然”加速發展,被認為至少有如下幾個原因:第一,教育市場長達七年的成長,提供了成熟技術、產品和市場認知經驗;第二,大尺寸液晶產品的價格下滑,使得“商用采購的經濟性”增強;第三,智能技術的發展、手機等智能產品的普及、智能商務的發展,讓“智能會議室”的必須性增強、投入產出比增加了。
當然,2017年商用交互液晶市場的發展,也離不開宏觀經濟形勢的“企穩回升”,離不開業內廠商有意識的“將未來增長中心從教育市場向商用市場”戰略轉移。
即,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有機結合,2017年交互商用顯示打響有史以來的一個“翻番戰役”雖突然卻不偶然。2018年,以上主客觀有利因素大概率會持續存在,甚至有可能“進一步升級”——比如,商用會議交互液晶廠商市場動作和力度的再次加強。
同時,2018年還會有更重要的“供給因素”變化。2017年12月份京東方合肥10.5代液晶面板線投產。這是全球首條為65英寸及其以上應用而設計的生產線。其產能全年可提供相當于65英寸單元的液晶面板一千多萬塊——2017年,全球65英寸及其以上面板供應量也就這個水平。
上游供給的進一步提升,有助于產品成本的下降,也有助于市場的規模化推廣。從液晶產業的宏觀視角看,2018年會是65英寸的黃金時代,也是超大尺寸液晶產品應用的“爆發首年”。在這樣的背景下,“完全依仗”超大尺寸液晶顯示產品的商用會議交互液晶產品線“再次翻番”,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所以,行業人士認為交互液晶在商用市場作為商顯行業新黑馬的爆發已經不可阻擋。唯一的問題只是2018年成長率有多高——至于市場絕對增量,至少會超過2017年。
2. 液晶拼接窄縫化工程“終點”在哪里
液晶拼接墻是一個神奇的產品:一方面,它是大屏拼接市場規模最大的技術類型;另一方面該技術的產品一直在高端市場“缺乏建樹”——因為,接縫寬度不甚理想。
2016年,LG在業內率先推出了1.8毫米間距的LCD液晶拼接單元;2017年四季度,只有0.3毫米縫隙的液晶拼接單元隆重登場。這不僅追平了DLP拼接產品的縫隙指標,2年時間實現從上一代3.5毫米到0.3毫米的“大躍進”更是驚呆了整個行業。
但是,在對技術進步一輪贊嘆之后,行業市場的“落地反響”卻并不強烈。一方面,1.8毫米縫隙的液晶拼接產品,價格已經追上了DLP拼接產品;0.3毫米間距的液晶拼接產品顯然會是“拼接墻有史以來最貴的選擇之一”。這種價位特征,不利于超窄縫隙液晶產品的推廣。
事實上,2017年只不過是1.8毫米液晶拼接墻的“供給豐富年”,即更多品牌企業推出類似產品——2017還談不到1.8毫米液晶拼接的大量落地應用。這使得,0.3毫米液晶拼接的實際落地預期不得不“延后”。
另一方面,超窄縫隙液晶拼接墻產品的目標是“DLP拼接”產品的替代者。而DLP拼接產品在2016-2017年遇到了小間距LED屏產品激烈的市場競爭。如廣電行業、文化行業、安防行業等DLP拼接的傳統應用市場已經失守七七八八——DLP拼接只剩下高端指揮調度中心“固守一方”。
同時,作為液晶顯示技術的一員,液晶拼接墻產品必然也要面對OLED技術的挑戰。2016年開始,OLED技術的應用持續加速。尤其是手機市場對液晶的替代效應已經形成。不遠的將來,彩電等大尺寸面板市場液晶也會進入“OLED次世代替代”周期。在這一預期下,液晶拼接行業對于“投入高、周期長”的產品開發持有“絕對謹慎”的態度。
即,液晶拼接墻產品,尤其是高端窄縫隙產品的未來發展,不是由其自身“技術進步能力”決定的,而更多的是由“競品”因素決定的。包括DLP拼接這個所謂目標性對手市場的變化、OLED顯示的發展及其對液晶的替代效應、小間距LED屏產品的技術進步和高端化應用等等。
“最好的工程進步,卻趕上了最不友好的競爭環境”——這是業內對這兩年液晶拼接產品縫隙指標不斷進步的“慨嘆”。
誠然,從技術角度看1.8的液晶拼接已經成熟,且可以一定程度降低成本和銷售均價;0.3的產品亦被開發出來,1.8到0.3間距之間技術層級也不存在不能突破的瓶頸。但是這些工程技藝的進步,都無法彌補“超高端拼接墻”市場“最強烈競爭格局”這個不利因素。
在DLP拼接、液晶拼接、小間距LED屏,三個選擇之中,超窄縫隙液晶拼接來的最晚、既得市場最少、且又只有這個技術面臨OLED對液晶迭代的未來預期。這種“外環境”導致了上下游廠商對推動液晶拼接超窄縫產品市場化的“心氣不足”。
廠商推力有限,市場形不成規模示范效應。這樣的背景下,2018年超窄縫液晶拼接產品很難“成為客戶選擇的主流”。更大程度上,1.8縫隙的產品實現部分項目落地,有一定示范意義的工程出現即是較好的成績。而規模化的更窄縫隙液晶拼接應用時代,很可能無法開啟。
3. DLP拼接持續承壓,市場如何發展
2017年DLP拼接墻市場成績依然不理想:部分優勢企業,總業務量基本保持與2016年平衡,更多的中小企業則面臨大幅業績萎縮的局面。從業企業數量減少、總體市場規模萎縮,同時伴隨領頭羊企業份額增長,DLP拼接行業進入“后時代”。
導致DLP拼接市場如此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在智慧化、數字化和大數據產業發展的背景下,大屏顯示、尤其是高端可視化大屏社會總需求持續增長;第二,作為競品技術液晶拼接和小間距LED的技術進步、市場進步非常顯著,壓縮、搶占了相當一部分DLP拼接原有市場;第三,作為高端拼接市場傳統技術,DLP拼接在高端指揮調度中心等應用中,依然是首選方案,綜合產品體驗擁有絕對優勢。
以上三點原因決定了DLP拼接行業的兩個關鍵戰略選擇:首先是,強化高端指揮調度中心市場的優勢,這形成了“領頭羊強者優勢擴大化”的市場局面;另一方面,行業企業加強了以小間距LED為主要方向的“供給多元化”改革,積極滲透新技術產品市場,尋求業務總量的擴張和企業發展,這導致在DLP拼接產品的供給集團內部出現了“二元競爭”。
所以,DLP拼接顯示,從產品技術角度講是一個處于“包圍式競爭中的守態”;DLP拼接行業,從企業發展角度看,則處于一個“轉型和多元化為關鍵點的供給側改革窗口”,企業經營并不具有必然的“萎縮性”。
這種DLP拼接技術特殊的行業格局,使得該技術類型產品市場的萎縮處于“良性”軌道上——即,不構成對行業主流企業的生存壓力。這一點將有益于DLP拼接產品長期維持高端市場的“相對穩定市場份額”。
2018年,以上主要的行業格局不會發生變化。小間距LED的發展,包括COB技術的進步等,并不會成為DLP拼接市場規模大起大落的外部因素。反而是,智慧化、大數據等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整體大屏需求”的增長。這將有利于DLP拼接產品市場總體規模的相對穩定。
但是,無論如何DLP拼接產品線面臨競爭挑戰,沒有“市場擴張”的窗口。在這樣的規律下,2018年該行業市場份額進一步集中、單純DLP拼接企業逐步退出市場或者轉型發展,成為大概率事件。即,DLP拼接技術自身的生存相對穩定,不等于相關行業企業的“生存相對穩定”。
在競品技術不斷發展、行業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即便專注高端市場的品牌,也需要發展相對“多元化”的供給能力。甚至需要包括嶄新的項目能力,如PPP融資。
“大屏商用市場已經不再是一個‘依賴單一產品和技術’能夠生存的時代”。這是DLP拼接產品和所有從業企業必須共同面對的一個市場轉折。2018年這個趨勢只會進一步深化。所以,對于DLP拼接大屏廠商,2018年應能看到更多多元化趨勢。
4. 教育市場繼續“量、價、利”三增
教育交互顯示是商顯市場一個非常重要的增長點。2017年交互智能平板銷量同比上漲25.9%——增幅進一步回落,但是絕對增加量依然維持高位。更可喜的是,這一年交互教育平板銷售額增長43.3%,均價達到1.56萬元——一改過去三年,均價穩定下滑的局面。
“量、價、利”齊增,這是2017年教育交互平板的最大特點。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除了教育顯示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外,產品供給結構的變化更為關鍵。
2014年,國內整個液晶顯示市場,70英寸以上的液晶顯示產品供給不過3萬臺。2017年70+產品已經成為交互平板市場最受歡迎、占比最大的尺寸——三年間超過10倍的增幅,堪稱“增長奇跡”。
大尺寸產品占比的提高,與這類產品單價的下降有密切關系。同時,更大顯示面積的產品也提升了交互平板課堂教學體驗。實際應用價值的增長、更廣泛的認可,擴大了市場需求。這讓2017年大尺寸液晶交互產品占比進一步提升,并使得采購者能夠忍受“更高一些”的成本。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也增加了產品“計算力”需求。更好的CPU、更大的內存和存儲器,這些都成為產品單價提升、行業附加值增加的源泉。業內認為,隨著智慧教學的發展,這方面的潛力依然巨大:交互平板顯示能力與計算能力的配比依然沒有達到最佳值。未來更強“大腦”,與更大畫面將一起構成“增利的關鍵點”。
某種意義上,“量、價、利”齊增的交互平板市場變化是:需求升級、產品升級、成本下降三大因素共同促成的。這三個因素在2018年不會出現根本性的變化。
首先是需求層面,智慧教學對顯示畫面尺寸、計算能力的急需是必然的。AI技術發展方興未艾,今天能看到的市場“需求”只是未來格局中的“九牛一毛”。其次,產品升級上,液晶顯示行業以京東方合肥10.5代線投產為標志,正在進入大尺寸化的新階段,產品顯示能力的提升是必然的。
同時,在成本方面,無論液晶顯示還是智慧計算能力都遵從摩爾定律。長期成本下降是可期。2017年,在液晶面板供應相對緊缺的背景下,大尺寸單元都沒有“hold住”價格。2018年預期市場將維持平衡偏向供給寬松的格局。行業更具有進一步提供更多更好更低價格產品的能力。
當然,影響行業盈利能力的條件還包括“競爭格局”:2017年,教學用交互液晶產品市場份額進一步集中。這有利于未來市場競爭在規模化基礎上的“理性化”。或者說,行業份額分布已經使得教學交互平板產品不具有“價格戰”的基礎。行業獲利水平有望維持在相對穩定且理性的水平。
所以,整體看,2018年雖然交互平板教育市場成長速度依然會延續下降的規律,但是“量、價、利”方面的表現依然會好看。其中,總量增長毫無懸念,利潤基本穩定沒有困難,即便出現一定的價格波動,亦主要是上游成本變化導致,不會引起行業性的利潤水平大幅波動。
5. 大尺寸液晶成本戰升級
2018年商顯市場最大的“可想象”對象是誰呢?答案莫過于“大尺寸液晶了”!因為京東方10.5代線來了。這不僅是全球液晶產業的又一輪供給擴張,更是液晶產品供給能力首次進入以65英寸為主導的超大尺寸顯示空間。
京東方合肥10.5代線,每塊玻璃基板可以經濟切割8塊65英寸面板、6塊75英寸面板。年玻璃基板投放量可達144萬片。其產能非常巨大,達到每年千萬塊65英寸單元的供給能力。此外,中電子集團也有咸陽8.6代廠和成都8.6代兩條目標50英寸以上產品的生產線投產。
對比而言,2017年,臺韓面板廠集體努力提升大尺寸面板出貨量,在年成長高達123.6%情況下,65英寸出貨量僅至1100萬片,75英寸出貨量則只有160萬片。由此可見,2018年液晶顯示產業大尺寸產品供給增長必然成為“顯示大事件”。
對于大尺寸液晶的發展,京東方合肥10.5代線只是開端,按開工時間預計,在2018年底到2019年初華星光電另一條大尺寸線將投產;2019年中到2020年初,群創廣州和京東方武漢兩條大尺寸線也將投產——可以說未來三年,液晶產品的競爭就是圍繞65英寸及其以上產能供給增加而進行。在加上新增中小尺寸OLED面板產能,擠占6代和8.5代液晶線在手機面板市場的空間,導致的液晶顯示全面向彩電市場轉移的影響。一個“大”為主的液晶供給時代已經來臨。
對于商用顯示而言,往往更需要大尺寸是基本特征。不斷增長的大尺寸液晶顯示供給,必然加劇行業價格戰,進而引發產品價格的下降。這將進一步有助于商用液晶顯示的發展。
即“更多的上游供給、更低的產品價格”,這不僅僅是商用液晶顯示2018年的特征,且會是之后三到五年的基本特征。在這一行業規律的影響下,無論是教育、商用、工程市場,還是數字廣告行業都將迎來新機遇。
同時,未來市場的發展還面臨“通信進步”,例如2018年5G技術試商用;和計算的進步,CPU、存儲、軟件產品的發展、AI與大數據的發展,這些有利因素。商用顯示的發展總是與數據呈現需求同步的,總是與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發展同步的。后者,在2018年,乃至以后的一段時期必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當然,好的市場預期,也會加大不同企業的市場參與力度。傳統的商顯市場,是幾百萬臺的領域——對比手機、PC和TV顯示三大件而言“無疑是小格局”。但是,一旦這個市場在信息化背景下,呈現出高速增長的特征,必然引發更多IT、彩電、家電企業的介入,激化市場競爭。這是對專業的“商顯企業”品牌的考驗。
總之,2018年“大”液晶會是一個“空前”的機遇。而且這個機遇幾乎是平等的落在所有可能的市場參與者身上。如何在其中把握住“獲利與發展”機遇,將考驗行業參與企業的戰略智慧。
6. 智慧商顯,軟件能力考驗將升級
2017年,商顯市場加速走向智慧化。而體現產品和系統智慧能力的核心標準就是“應用軟件”的易用和豐富性。
在指揮調度系統中,坐席管理成為一個重要的“必備軟件”,甚至有取代傳統矩陣切換專員職位的趨勢。實際上,作為最復雜的商顯應用之一,指揮調度系統,歷來以設備眾多、管理復雜著稱。在這樣的系統中,如何進行大量設備模塊的標準化網絡管理、智能化系統調度,成為“易用”的入門需求。而坐席管理就是來解決這個問題的。
在數字標牌市場,傳感器、互動、顯示,與云端支撐構成了一個有機應用體系。這個體系中,聯絡不同模塊的應用技術具有“軟件”特征。尤其是通過不同應用策略的調度,實現差異化的需求選擇,一直是行業關注的焦點。內置良好軟件的產品,以及不斷的軟件迭代和升級能力,意味著長期征服使用客戶。
在交互顯示市場,2017年教育部特備強調了智慧化、信息化條件下的,設備互通、互連、互操作、內容共享的需求。這其實是對軟件研發“行業標準化”的強調。水平兼容、垂直兼容和向后兼容的需求,使得交互顯示的軟件開發不再是“暫時滿足功用”即可,而是要成為一個系統化的長期平臺工具。
如此等等,商顯市場已經進入一個“面向客戶必談軟件”的時代。從業內企業的角度看,軟件是顯示自身同質化趨勢下,產品體驗差異化的支點;從行業發展規律看,軟件是體現智慧化、聯網化商顯應用的關鍵能力;從市場經營角度看,軟件以及云服務,構成了產品采購的粘性,有助于行業領頭羊份額的集中化。
但是,傳統的商顯軟件研發,僅僅是成為了廠商們硬件之外的“差異化”方向,并未在商顯市場形成“第二贏利點”。這制約了很多商顯企業在軟件方向的“投入”力度。后者是2018年商顯市場很可能發生“變化”的一個領域。
預計,在軟件價值逐漸得到市場認可的基礎上,軟件正在成為一個商顯市場的“獨立利潤點”。以軟件產品為依托,在可視化和智慧化方向上,領先商顯品牌會向“平臺”公司進一步升級。行業從業者會呈現出:產品公司、方案公司、平臺公司三個完全不同的競爭層次。后者無疑更適合未來高度互聯網化商顯應用的“規模市場”。甚至,在從硬件到軟件的變化之中,商顯企業還有可能涉足內容市場,打造生態化的、運營性的經營體系。
智慧顯示的本質是軟件和平臺能力,商顯市場概不例外。在這方面,2018年將是不同廠商“分出差異”的關鍵一年。軟件能力和戰略眼光的高地,將決定不同企業未來產業升級的機會,也會塑造未來商顯市場嶄新的品牌格局。
7. 商顯能否從彩電品牌的副業,變成主業
顯示產業最龐大的板塊,非彩電業莫屬了。但是,本土彩電品牌卻在彩電行業占據主角的背景下,在商顯市場長期“乏力”——這與國際彩電巨頭,幾乎都是商顯巨頭的格局形成了鮮明對比。
導致這一差異的核心原因是:本土彩電品牌,歷史上,主要市場集中在國內。而商顯行業的規模一直比較有限,且參與品牌眾多,使得單一企業很難“實現很大的營銷規模”。相比而言,國際彩電品牌,依靠全球市場的參與,回避了單一市場中商顯行業規模有限的局限。但是,2017年以來,這個規律發生了新變化。
首先,海信、TCL等品牌的國際化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其彩電產品實現了國際市場占比過半。而在更廣大空間中的品牌存在,使得這些企業眼中的“全球商顯”版圖,不在規模過小。
第二,國內商顯市場發展迅速,且有加速發展的態勢。尤其是在智慧化、信息化社會建設的背景下,越來越多廠商意識到“商用顯示”終將成為媲美家用彩電的大蛋糕。
第三,在智慧化商顯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工程趨向于“大型化”和“聯網化”。在大規模的應用工程中,彩電廠商的體量優勢、能夠提供融資性解決方案的產業能力,將替代行業內中小型專業廠商的“競爭靈活性”,成為行業競爭的關鍵。
這些新的變化在2018年會進一步深化。以此為背景,2018年商顯作為彩電品牌副業、甚至無關緊要的產品線的格局將進一步改觀。越來越多的彩電品牌加強商顯市場的運作,將成為一個大趨勢——這也符合國際彩電巨頭大多商顯領域也是巨頭的規律。
在彩電品牌傾力參與之下,商顯行業的份額版圖、市場結構、甚至運行規則都可能發生變化。這將是“大象踏入狼群”引起的洗牌。其產業意義巨大。這也是為何商顯市場大部分份額在專業玩家手中的背景下,人們卻非常關注彩電企業的商顯策略的原因所在。
“專業商顯巨頭、綜合性顯示巨頭和單一顯示產品線供給者”三種行業參與者的身份界限將越來越清晰。2018年將是這一個“行業分工格局重新調配”的重要一年。
8. 從產品和技術力競爭,到平臺力競爭
商顯市場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哪里呢?答案自然是智慧化建設的進程和AI技術發展的速度。按照一般的信息化產業迭代規律,AI的進步速度會呈現不斷的加速狀態,直到獲得比較理想的應用狀態。
在智慧商顯行業這個規律也不會例外。2015年開始,智慧商顯已經被廣泛提及。市場、客戶、產品、技術等層面都已經準備了很多的“素材”。這將顯著提高2018年智慧商顯市場加速發展,甚至出現市場規模跳躍的概率。
但是,從行業競爭角度看,似乎智慧商顯還沒有展現出“改變行業格局”的力量。因為,目前的市場競爭依然停留在產品和技術能力層面。導致這個現狀的核心原因是:缺乏真正落地的大規模智慧化系統應用。
“目前的智慧化概念,更像是對既有系統的小修小補。是部分功能的獨立升級。”業內人士將此與手機通信的2.5G功能機時代放在同一層次上。而手機產業此后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3G的應用徹底改變了行業規則。——智慧商顯也恰處于這樣一個關鍵升級路口之上。
在一個完整的智慧商顯時代,而非“簡單智慧功能修補傳統模式”的框架下,行業的競爭核心必然發生轉移。因為,完整的智慧應用必然具有“AI”、“云”、“聯網”、“運營”這樣的特征。甚至,在主要面對政府的采購項目中PPP融資能力也會成為“必要的市場參與資質”。
這實際上帶來的是商顯企業從簡單的、單一化的,產品和技術為主的競爭;到復合化的、產品和技術提供基礎、解決方案和平臺提供最終客戶價值的系統化競爭的轉變。
2018年,這種以平臺化為標志的行業發展趨勢會更為顯著——這是智慧商顯時代的“終極”特征。這種特征有利于大企業的“大者恒強”,也要求中小市場參與者必須“找到自己的生態定位,擁有精準的產業能力”,更是市場供給格局集中化、行業內不同企業合作價值進一步提高的轉型。
認識智慧商顯可能帶來的變化,核心是認識到商顯市場從來都是一個“應用引領”的產業。應用需求的變化,往往要比“顯示技術的升級”,對行業競爭格局影響更大,帶來的經營沖擊更為迅猛。2018年,智慧商顯概念下的變革能走多遠,即取決于智慧應用能走多遠。
9. 激光DLP拼接增量是否“到頂”
在商顯市場的新技術之中,激光DLP拼接墻產品是一個最“尷尬”的創新。甚至,一些企業已經對這一技術有點“三心二意”。
2017年,激光DLP拼接墻行業首先受到了整個DLP拼接市場低迷的影響。在大市場低迷的背景下,廠商推動技術更迭的意愿會更低。廠商更愿意以既有成熟的技術,穩定市場毛利、降低研發成本、并控制終端產品價格競爭力。
同時,從廠商的角度看,小間距LED屏是DLP拼接產品的大敵和最重要的市場份額爭奪者。在認識到小間距LED屏確實存在一系列技術特色和優勢應用領域之后,更多DLP拼接企業進入小間距LED市場,分食了DLP拼接產品技術 “研發”的資源。
但是,對于激光DLP拼接產品而言,最為重要的“尷尬”還是內因性的:在LED光源足以堪用的背景下,激光DLP拼接產品的優勢并不明顯。DLP拼接產品已經實現LED光源的普及。這與正投市場,投影機普遍采用汞燈的格局截然不同。激光對比汞燈的革命性優勢,在DLP拼接市場普遍采用LED光源的背景下大打折扣。
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容在2018年不會改變。尤其是小間距LED產品線的研發上,2018年會是超窄間距的普及化、COB技術爆發和Mini-LED問世的關鍵一年,新產品研發和推廣壓力空前。這會進一步擠壓大屏拼接行業能投入在激光DLP拼接產品線的資源。在加上DLP拼接市場預期依然不甚樂觀,行業持續萎縮趨勢可能進一步加劇,激光DLP拼接這項新產品更顯的生不逢時。
但是,這并不是說激光DLP拼接毫無用武之地。激光技術的特點是色彩表現更鮮艷、亮度水平更高。這兩點非常適合在超大拼接單元上的應用。例如80英寸、90英寸拼接單元,采用激光背光源具有顯著的市場優勢。
即,2018年激光DLP拼接產品能走多遠,更多的取決于超大尺寸拼接單元能獲得多高的市場認可。理論上,一面拼接視頻墻,采用超大尺寸單元,可以降低整個系統的復雜性,也就實現了穩定性和可靠性的提升。且理論上,超大單元的應用,還可以降低整個系統的邊緣成本。
不過,對于超高端大屏應用而言,亦有特殊規律:即客戶出于對穩定性的考慮,更傾向于高度成熟和經過市場驗證的技術——即這一市場不會簡單的擁抱新興技術產品,尤其是對那些綜合體驗效果改善有限的產品更是如此。不幸的是激光DLP拼接恰屬于這類產品。
所以,2018年依然不會是激光DLP拼接的爆發年,激光DLP拼接面臨的困難絲毫不會減弱。但是,這一年也不是激光DLP拼接毫無機會的一年——核心主要取決于激光光源技術在成本、性能兩個維度能否取得足以征服市場的進步。
10. OLED從概念到應用,“難”落地
這幾年彩電行業的“概念”非常多。包括OLED、QLED、ULED、4K、8K、HDR、超薄、超窄邊、廣色域、曲面等等。但是,這真正引起商顯大規模重視的概念卻不多。因為商顯的需求和彩電差距很大。不過,這里面OLED算一個另類!
OLED作為下一代彩電最可能的技術路線,是液晶未來的替代者。而商顯市場基本是液晶占據8成銷量的市場。對于液晶的替代者,自然會“格外關照”。
正是看到這層特殊的市場邏輯,LG作為全球大尺寸OLED面板目前唯一的供應商,一直加大商用市場的開拓。例如2017年在國內搞定了幾個高端示范工程、也簽下了渠道代理商。但是,這些“種子”式的努力,卻也難以最終“成長為市場大樹”。
重要的原因是,LG能夠為OLED市場提供的彈藥有限。2017年預計170-180萬片面板,2018年會達到250萬片以上。這個數字放在全球顯示市場,尤其是2億臺彩電市場之中,幾乎直接被“淹沒掉了”。本就供給有限的大尺寸OLED產品,經過彩電市場的瓜分,能留給商顯市場的則少之又少。
因此,即便有了蘋果手機為OLED顯示做代言,2018年OLED商顯市場依然不容樂觀。國內市場的規模難以超過萬臺標準。再結合OLED自身的高價位,以及在應用上液晶的廣泛可替代性,前景就更可以用“難”來形容了。
這并不是說OLED不好、OLED不受歡迎,而是在沒有供給規模、沒有經濟性的前提下,市場的理智反應。不過,在2019年隨著LG廣州工廠的建成,以及包括華星深圳11代線可能引入OLED制造這樣的供給增加的情況下,OLED很可能在2019-2020年迎來商顯應用的“爆發”。
OLED在商顯市場的現實,說明商顯市場是一個對上游基礎顯示產業高度依賴的細分應用行業。關注基礎顯示產業的發展與變革,對于商顯企業的未來技術路線圖而言具有決定性意義。
如果考慮到2019年之后OLED可能出現的供給大幅增長,商顯企業應該從2018年開始在OLED類產品的研發上“落地生根”。或者是說,OLED在2018年不會迎來商顯應用的爆發,卻很可能進入一個“研發創新投入”的爆發年。
綜上所述,商顯市場的2018年依然充滿變數。在整個行業高速發展、細分市場熱點交織出現、黑馬產品和技術不斷創新的格局下,也有AI與智慧顯示革命、新興顯示技術迭代這樣“行業自身無法左右的”客觀不確定性。面對這種局面,商顯企業既需要有定力,扎實做好眼前市場,又要有戰略前瞻性,把握市場規律和競爭邏輯的轉折與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