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10年之前,您購買了一臺20000元的家用投影機(那個時候,這個價位已經是比較廉價的產品),那么您能做什么呢?
首先,這款產品很可能只有1000流明的亮度。即便配合最好的屏幕使用,要想在白天、日照下應用,最好畫面尺寸也不要超過60英寸。而且,您還要準備好在使用的第一年就更換“昂貴的投影燈泡”。
其二,那時國內市場能夠購買的“內容”,還是以DVD為主,40萬像素的畫面,和目前720P/1080P達到92萬、207 萬像素的畫面質量無法媲美。尤其是面對100寸這類投影主流應用的畫面尺寸,40萬像素的畫質完全不夠用、畫面顆粒感嚴重;而720p幾乎是百寸畫面形成較好觀賞效果的起始像素指標。
第三,10年前的視頻媒體處理技術與今天亦不可同日而語。投影機內置信號處理芯片和電路的優化能力有限、PC或者DVD機自身的輸出優化能力也有限。具有較好的清晰度的倍線播放機、畫質優化處理設備、碼流儀等專業產品價格昂貴。對比現在,手機亦能高效播放2K畫質,200元的智能盒子甚至都可以渲染4K畫質,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產品亮度,甚至分辨率指標有限、內容市場不健全,優秀內容鳳毛麟角、周邊播放設備可選擇余地和性能有限……這些因素都導致,早期家用投影產品不可能在體驗上實現經濟性、可用與易用性的高度統一。
對比近日的產品,在分辨率上家用投影基本都是高清產品:專注的家用投影機實現全面全高清化、微投和單片液晶產品亦以720P分辨率為主、商教投影也開始實現720P級別寬屏產品的廉價化,部分型號價位下降到3000+的水平。
其二,家用投影實現了高亮度化。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是激光家用投影和激光電視基本以3000流明上下的亮度作為起始線;多數低價格1080P家用投影機實現2000-3000流明的亮度。這樣的亮度指標,配合高對比度屏幕,完全可以實現光照條件下,類電視形態的應用。
第三,消費投影普遍廉價化。1080P家投產品只有4500-7500元;微投產品價位在2000元上下,單片液晶產品只有1200-1500元——這個市場的價格都在下降。尤其是高專業度的1080P家用投影產品價格只有10年前的四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即便是今年開始大量出現的激光超短焦投影,也處于價格快速下滑的通道。業界紛紛認為,這類產品明年會在價格上有較大的驚喜出現。
第四,高清內容,現在更不叫事。正版BD網購市場隨便淘。2K、4K電視劇內容,樂視網、愛奇藝網自由點播。如果喜歡迅雷或者BT,高度寬帶的便利,使得內容分享從未如此便捷。同時,高容量硬盤技術突破、價格下降,消費者自己建立“片庫”,成本亦變得很低。
第五,消費者現在選擇何種播放設備呢?高清盒子、智能盒子、有線電視、BD、網絡、PC、手機、PAD隨便哪一個都能靈活的啃動全高清內容。投影機內置的信號處理芯片,也擁有很強大的畫質優化功能。明基、海信、酷樂視的投影產品甚至內置智能功能,都不需要任何輔助設備,就能“免費上網看高清”。
第六,當然,好投影要有好屏幕。10年前投影屏幕廠商主要追逐的目標是“亮度”。但是,現在投影機亮度輸出已經不再是瓶頸,甚至對于最新的激光技術,亮度“正在成為優勢”。在這一背景下,投影幕關注的焦點已經是“對比度”:消費者白天看到投影機畫面偏白的關鍵原因即是對比度不足。而提升對比度的屏幕技術必然削弱亮度效果。這就需要投影機擁有足夠強大的亮度輸出能力,才能真正實現“類電視”的應用。高亮度與好屏幕的結合是消費投影的一對好搭檔,也是提升體驗效果的核心秘訣。
總之,現在的家用投影市場生態,從屏幕、投影機、播放器到內容的整體產業鏈已經脫胎換骨。這里面既有IT行業摩爾定律的功勞,也有激光LED光源等新技術的功勞,內容產業借著高清液晶電視東風奮勇前進的功勞,更有投影光閥和光機企業技術進步的功勞。這有在這樣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支撐下、高水平的產業生態支撐下,消費投影才能真正以體驗征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