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行業沒有家用市場的發展,幾乎就不會有什么增量:這是近三年來,投影圈的一個共識。這個共識在2018年必然繼續下去。但是,亦是因為這是一個共識,所以“家用市場一直鮮血淋漓”。
首先,占據最大板塊的微投,近百萬臺的市場規模,幾乎都是“微利”產品。2016-2017年高價位高亮度1080p微型智能投影的實踐證明,超過4000+價位,很難有消費者買賬——對此,亦應理解:在五六千元,3000+流明標準家庭影院投影,以及四千元上下3000+亮度商教投影的擠壓下,智能微投的高亮高價本是“價值雞肋”。
其次,激光電視看起來不錯,2017年170%的增幅,近7萬臺的規模,都是“價格夠高”的產品。但是,價格夠高,并不意味著“多賺錢”。不高的總量被市場10余個品牌瓜分之后,其實每個品牌都沒有“規模”——即行業依然缺乏足夠大的規模滿足盈利預期。
第三,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算上傳統家庭影院投影機,家投市場大大小小已經擁有三十個品牌的參與。這些品牌出身大不相同:彩電品牌、互聯網品牌、渠道品牌、傳統投影廠商、創新品牌等等。品牌太多,讓高速增長的家用投影市場依然“僧多粥少”——“粥雖然更多了,但是分粥的人卻更更多”!
因此,家投市場被形容為“三長兩短格局”:即,規模夠大、未來成長性夠強、參與者夠多;但是,每個企業的收益和規模有限、市場價格普遍偏低。
站在這一格局下,2018年的家投市場依然難言“利基”,血雨腥風的競爭難以避免。更多的品牌會考慮“生存”問題,而非“盈利問題”:主動退出、被動退出、拼命死博的都會有。這將讓家用市場成為投影行業的“絞肉機”。
當然,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看,這種格局利大于弊:一方面,供給豐富、選擇余地大、產品價格也會更便宜;另一方面,不幸選擇了一些小眾品牌,可能數年后“品牌不在、維修無門”。不過,后者是很少的一部分情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前者,“更豐富的供給和更低的價格,更會促進市場的規模擴大”——2018年家投將繼續以三十萬以上的增量,引領整個投影產業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