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彩電企業推出智能電視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雖然這期間,智能彩電產品從初出茅廬乳臭未干,到占據近兩成份額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但是如果要“細究”產品的應用情況,則極為不樂觀。
智能電視不“智能”
據海信的數據表明,智能和網絡電視的實際有效網絡接入率只有40%。而領域業內資深人士的分析表明,長期、經常接入網絡的智能電視更是占不到智能和網路電視銷售總量的一成。是什么導致網絡智能電視“智慧”不起來呢?答案很簡單:消費者并沒有發現足夠多的“有吸引力”的應用。
時至今日,智能彩電發布會已經開過十余次。國內品牌、外資巨頭、IT新秀,大家關注的焦點很多,但卻并不一樣:三星強調多屏融合,大智能的概念;聯想則由IT背景的思路強調CPU、系統架構等方面的優勢;傳統國內品牌彩電企業更多的集中在特異性的功能——語音、手勢、健康管理方面。
這些不同發布會的特征表明,還沒有一個廠商能夠推出一種“大而全”的智能電視機產品,智能電視還沒有告別以往的“功能性”產品,逐步革新、小打小鬧的思維模式。彩電企業在智能電視機上,并又有形成屬于IT的思維模式,而是局限在傳統模擬技術平臺下的“機械化思維上”。
智能電視是一個平臺型產品——這應該是智能彩電最基本的特征。通過一個通用的計算平臺和OS接口,能夠提供多種功能的APP程序適用環境,進而實現具體功能的無線拓展性。這也就是強調,語音電視、手勢電視、多屏互動電視、健康管理電視不是什么新產品——他只是普通的智能電視安裝了相應的軟件而已。
如果廠商像目前這樣,將一款裝配了新功能軟件的產品就作為“新技術、創新產品”銷售,消費者自然會在購買電視后,失去對“智能”概念的激情,也不愿意“不斷的上網玩智能”了。
如果在模擬電視技術,機械化創新時代,電視機實現逐行掃描(創維那句經典廣告語:健康的不閃的),或者擁有了一個畫中畫功能自然是“巨大”的創新。因為這涉及到全新的主機電路的設計、軟硬件的全新開發。但是在智能電視時代,一個新功能往往主機電路、硬件構造沒有變化,基礎OS平臺沒有變化。出現變革的只是一兩個具體的程序、一些功能輔助性的配件(例如,手勢電視需要攝像頭,健康電視需要傳感器)。這種變化發生在彩電的外圍,而不是內涵上;這種變化更是可以由第三方企業在智能平臺上,應用通用接口開發出來,而不必須指望彩電企業的創新。這種不同,正式智能電視本質的體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