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盒子”
電視機頂盒為什么叫盒子呢!表面看來是由于這些產品是放在電視頂上的(對于傳統的CRT產品而言),因此而得名“電視機頂盒”,簡稱盒子。但是,本質上,盒子這個概念卻包含另一層含義:盒子是用來配合電視使用的,是“看電視”的輔助設備——在應用體系中,盒子處于從屬地位,電視則處于支配定位。
但是,反叛者來了!創維I.KAN盒子的名字居然叫做“云電視主機”:這個盒子居然是“主機”,是在應用體系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機器”。盒子能成為這種電視娛樂中的主要地位機器的原因在于智能時代,賦予盒子的強大功能和眾多使命:上網、網游戲、文檔處理、智能計算、甚至家居智能控制等等。
雖然,I.KAN的最新產品依然不能成為一臺稱職的電腦:因為他的計算水平還有限,也不具有內部大容量的獨立存儲能力。甚至,比較主流的平板電腦,創維的這個盒子都不具有任何的“性能優勢”。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作如下設想:
有一臺這樣的產品,win8的ARM版操作系統,具有鍵盤鼠標的輸入輸出,具有音視頻輸出,具有USB通用接口,內置硬盤,具有大容量內存和強悍的高通四核高主頻ARM cpu……但是,這臺產品不具有配套的顯示器和任何接受電視信號廣播的功能。如果消費者將這臺產品擺在客廳和電視機連接,那么這臺產品應該叫什么?機頂盒還是電腦呢?
這樣的設想并不是不切實際的空談。現在有些消費者將平板電腦和電視連接,并使用特質的鍵盤鼠標(可能是無線的)來進行輸入輸出操作,并在電視上玩游戲、看網絡大片。這種玩法和以上的假設產品的關鍵差別僅在于,平板電腦擁有觸摸屏幕,而假設中的那臺設備就是一個“老老實實”的主機而已。
實際上,彩電企業對于IT企業搶食其飯碗的做法,并不是沒有反制之道。進入2011年以來,TCL、長虹等企業都在加強智能手機市場的攻勢,海信甚至在推自己的“平板電腦電視”。這些企業不僅意識到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與傳統彩電和新興智能彩電配合應用的重要性,更意識到了一個“泛通用計算市場”的來臨。
就像聯想規劃中的四屏一云:PC、TV、PHONE、PAD只不過是計算設備配給了不同的形態、不同的技術和不同的應用功能的“同質”產品,他們都將在同一個互聯網上找到“相互溝通共存”的基點。
陣營如此,對于那些已經有了電視功能的非智能平板電視機,如果想上網,配一臺電腦主機有何不可?配一臺更便宜、更節能的“智能電腦主機”有何不可!未來的智能電視,智能主機和電視顯示功能像大多數分體式PC那樣屬于兩個設備有何不可?彩電企業借助智能電視,更為重要的是借助智能主機、智能電腦進入PC市場有何不可!——只不過需要把電視的尺寸最大適合桌面應用的大小,并提升智能主機的性能到高主頻四核ARM CPU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