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美蘇寧等家電賣場的商家均認為,外資彩電此番敗在了國產彩電的價格戰中。
北京一連鎖商家回憶,2008年11月,TCL忽然啟動降價促銷。不到半個月,所有國產彩電企業都參與降價。2009年元旦、春節,國產品牌再次降價。三次降價,國產彩電品牌穩固6成的市場份額。
而彩電行業分析師則認為,外資彩電在華集體遭遇寒冬,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金融危機面前,外資彩電失去上游屏資源控制的優勢。
據了解,彩電上游的液晶屏,目前還掌握在日韓等企業手中。在金融危機之前,由于歐美國家的消費者收入高,消費能力強,對液晶電視需求量大,所以生產液晶屏的日韓企業優先供應歐美地區。由于上游資源緊缺,這使中國彩電企業無力打價格戰與外資品牌爭奪市場份額。
2008年5月后,金融危機導致歐美市場衰退嚴重,對耐用消費品的需求大幅減少,這使中國彩電企業的屏資源得到有效滿足。隨著上游資源的放松,國產彩電企業不再受到屏資源的價格壓制,這使國產彩電企業能再度開打價格戰,反攻外資成功,從而改寫了市場格局。
“只有上游屏資源的產能停止擴張,歐美經濟回復,外資彩電企業重新控制住上游資源的情況下,中外彩電企業在華的市場格局才有望被重新改寫。”彭煜分析稱。
興業證券家電分析師時紅還指出,平板電視經過四五年的市場培育,如今已從時尚人群的消費向普及型消費過度。在一二級市場面臨飽和的情況下,三四級市場成為中外彩電品牌過招的舞臺。而外資品牌在華的銷售渠道狹窄,目前還僅停留于依附國美蘇寧等大型家電賣場,渠道遲遲沒有下沉,導致無法和在三四級市場如魚得水的國產品牌同臺競技。
二十多年來,國內彩電企業80%的銷售額來自于地縣農村市場,20%則來自于國美、蘇寧渠道。而外資品牌在中國則恰恰相反,只有10%-20%來自地縣市場,外資品牌想滲透中國特有的渠道,這個過程需要花很長的時間。
此外,今年國家啟動的“家電下鄉”使外資彩電品牌進一步喪失了與國產彩電比拼的優勢。
今年3月,商務部、財政部將家電下鄉的彩電價格提高到3500元。對此,TCL、海信、創維、長虹等彩電廠家均表示,“家電下鄉”將有效擴大液晶電視的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