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實戰,Canon變成佳能
據南方日報近日報道,佳能亞洲營銷集團總裁、佳能(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小澤秀樹表示,佳能“將主動把旗下所有消費級產品包裝上的英文‘Canon’改成每個中國人都熟悉的佳能,同時把產品品牌翻譯成中文”。
對于這一新政策的目的,小澤秀樹表示是為了“提高市場上的曝光率和認知度”。佳能在國內消費產品市場啟用新的英文標識被業界看作是佳能中國公司本土化努力的一部分。但是更換新的英文標識是否會導致原有品牌影響力的流失,業界看法不一。目前佳能在國內經營的消費級產品主要包括數碼相機、攝像機、鏡頭、打印機、掃描儀、投影機等。
本土化實戰,Canon變成佳能(小澤秀樹)
希望把持續增長的中國市場作為企業進步和發展的引擎是我國加入WTO后大多數外資企業新的戰略選擇。作為環球經濟競爭的一個嶄新的,且在不斷增長著的巨大市場,受到如此青睞本在情理之中。據業界人士表示,國內市場對外資品牌在產品銷售領域的全方位開放開始于加入WTO之后。新的全方位的開放政策促使外資投資企業由簡單的生產型企業、投資型企業迅速向獨立的營銷型企業轉型。
專家表示,在這一趨勢中如何創造適合中國文化、受國人歡迎的品牌成了許多外資企業營銷的重點。用時髦的話說就是“本土化”,這可以使外資企業在消費價值認可上獲得與本土企業相同的價值。佳能可能改變其在國際市場已經名聲顯赫的英文標識的做法就是為了適應這股國際企業在華投資本土化的趨勢。
然而,業內分析認為,本土化更多的應該體現在深層次的企業文化上,而不是簡單的改一個名字。分析指出,目前國內消費者對純英文或者其它語言的品牌標識已經習以為常,幾乎不具有任何的文化認同偏見。同時接受新文化的巨大能力也是中華文明先進性的一個重大特點。在這樣的背景下,佳能改變英文品牌標識的做法無疑可能造成品牌的陌生感、并可能喪失以前已經在消費者心目中積累下來的品牌影響力。
事實上,目前擁有眾多國際企業在國內市場主要使用英文標識和名稱。比如韓國企業LG、日本企業JVC、美國企業IBM等等,這些企業絲毫沒有由于采用純英文的名稱、標識或者縮寫而影響企業的聲譽和市場運作。更沒有任何案例可以印證在國內市場外資企業起一個中文名字或者一個中文標識就會大幅度“提高市場上的曝光率和認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