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 LCD產業從最小的便攜電視、手持式攝像機、數碼相機等小英寸開始,之后進展到筆記本電腦、臺式機顯示器等中型尺寸,如今則是往大尺寸的客廳級、家庭影院級的液晶電視市場邁進。
關于此,TFT LCD所要面臨與挑戰的,不單單是已發展數十年的CRT顯像管(也稱為‘陰極射線管’)電視,也包括等離子電視,甚至是內外投影型顯示設備。雖然TFT LCD有著輕薄省電的優勢,但是單純就顯示品質的特性表現而言,TFT LCD反而是最居劣勢的,不僅不如以往的CRT,同樣的也不如PDP,并且PDP與LCD一樣都訴求輕薄、平面等特性。
正因為如此,力主液晶電視的業者正積極采用各種技術來強化其表現,而到底有哪些畫質與顯示特性必須要增強?才能拉近LCD與CRT、PDP間的差距,以下我們將對此進行逐一探討。
亮度
亮度是液晶電視第一個要克服的難題,以往TFT LCD作為筆記本電腦的顯示器(8英寸--15英寸)時約只要100nits--150nits(也稱為‘cd/m2’,即每平方米的面積內有幾燭光)的亮度,而作為臺式機的顯示器(15英寸--19英寸)時則要提高至200nits--350nits,至于更大英寸數(30英寸以上)的液晶電視,就必須要達500nits以上才行,并且以更高標看待的話應要至1000nits。
NEC于2006年4月發表的21.3英寸彩色LCD顯示器,型款編號為NL160120BC27-14,分辨率方面可支持到UXGA
LCD亮度不如CRT、PDP的原因來自天生性的原理結構,這點難以改變,因為LCD屬于被動性顯示,像素本身無發光能力,是通過背部光源來顯像,而CRT、PDP本身即具有發光顯像性,并且LCD背光經過層層的光折損,能傳達至前方面板已所剩無幾,言下之意的即是透光率極低,即便以現行比較先進的工藝技術,都難以突破10%的透光,多數都在百分之個位數的光透量,也因此背光需要極高亮度,過去有業者曾嘗試使用OLED作為背光,也因亮度不足也未采用,使OLED轉往電子照明發展,由此可知,背光的亮度需求高于一般的電子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