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早已不是什么光棍節,而演變成為了消費狂歡節,誕生自2009年淘寶商城(天貓前身)的促銷活動,只是那時候參與的商家寥寥數十家,廟小香火稀。8年之后的2016年單日銷售額卻早已堂堂皇皇超過1207億元人民幣,而2017年加入天貓電商狂歡的品牌大軍,確定上升至14萬,其中有6萬事國際品牌。而這些增量中,也有微投品牌的一份貢獻。
根據雙十一線上渠道,雙十一的投影銷售數據驚人。堅果智能影院產品僅天貓平臺雙11的銷售額突破1.15億,成為天貓天貓辦公類目銷售冠軍,而微投市場另一領導品牌極米全網銷售額也輕松突破2億元。
雙十一的市場銷售增長核心原因得益于雙十一購物節自身的“強大號召力”,商家與用戶都約定俗成的將這個時間定為瘋狂購買的盛宴。同時在雙十一,高端產品、評價產品的促銷力度空前,幾乎所有的廠家都把價格壓到了最低,一次性滿足消費者對于價格的所有幻想。
有競爭就需要有對策,投影機行業在雙十一促銷的時候也采用了最直接的方式價格戰來為這一次盛典加料。在2017年雙十一,激光電視、高流明720P微投、1080P微投價格都再創新低,統計表明——1080P微投,主要銷量集中在2900元至3400元價位檔次,這個價格相比2016年該類產品首次上市時,優惠超過3成。
投影品牌眾多、市場規模有限,產品更棒、價格更低,這些因素都是投影市場在雙十一節點瘋狂促銷打價格戰的內因。2017年雙十一市場,從結果看來是市場大豐收,用戶大福利,但是一片繁華落幕,終究還是有一些問題:這個問題即是家投市場對價格戰的依賴性。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如果沒有任何價格優惠,產品保持此前的銷售價格,微投和家投是否能迎來銷量大增?雙十一的市場成績與價格戰的先關性究竟多大?
在關于價格戰與銷量相關性疑問的背后,則是對行業盈利能力的質疑。融資補貼換銷量的模式,不是長久之計。這種方式更多體現的是行業初創期的成長規律。而微投和家投產業,早晚要進入“穩穩當當靠產品”盈利的“未來模式”——雙十一的火熱也意味著這一必然的轉型尚未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