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品牌變革年,格局和戰略更顯分歧
2017年,與彩電行業銷量不佳并存的是,這一年是行業戰略改革的大年。業內半數以上企業,在核心戰略思想上出現了重大的嶄新調整。
首先,以樂視為代表,包括暴風、酷開、微鯨等互聯網創新品牌進入戰略更新期。樂視的主要問題來自于資金鏈和母公司的困難。具有“野蠻成長”之后的“欠賬”危機特征。其他互聯網品牌沒有獲得樂視那么大的市場規模,也就沒有樂視那種大規模的虧損和資金鏈壓力。但是,基于同樣的互聯網模式的“燒錢”規律,其原有戰略亦不可持續。加強例如智能微投、VR等新興周邊視聽設備,成為很多互聯網品牌的“增長選擇”。
第二,康佳在經過了數年內部方向斗爭,特別是2015年中小股東上位事件之后,最終實現了“戰略目標”的再清晰化。即,康佳未來將成為“投資控股集團”?导鸭瘓F董事局主席劉鳳喜表示,一是希望擴張新的產品線,無論是通過并購控股,還是自主研發,或者配置孵化器;二是希望通過投資并購實現擴張,康佳要利用上市公司平臺,實現產業擴張;三是希望通過直投,形成物聯網生態圈,康佳會選擇一些物聯網公司進行直投,可以參股也可以控股。
而康佳此前的主業彩電產品線,則經歷了兩輪重大調整:2017年4月,康佳成立了集研發、供應鏈、營銷、售后等資源于一體的多媒體產業本部,實現了整個大彩電業務的整體協同。11月17日,康佳發布公告稱,擬出資10億元成立康佳多媒體有限公司,作為公司彩電業務等多媒體相關業務的運營主體!纯导巡孰姵蔀榭导颜麄集團控股投資目標之一,而非集團主業。
第三,TCL調整了自己的宏觀產業布局。一方面,TCL希望優質的華星光電資產能夠上市。可對比的是,同樣的國內面板企業,京東方股價2017年實現了100%的增長。但是,因為華星光電在TCL整體中的資產比例過重,獨立上市恐被認為有嫌掏空原有上市公司。所以,最終TCL選擇曲線“上市”策略。
即,一方面彩電主業的平臺,TCL多媒體變更為TCL電子。TCL電子作為TCL集團未來消費產品的資本平臺和運營主體,承擔消費及家電產品范疇的業務多樣性、改善制造設施、全球分銷網絡以及投資研發的任務。另一方面,TCL集團作為A股上市公司,未來更傾向于上游產業,即成為華星光電面板板塊的“資本平臺”。至此,TCL實現了“終端與上游”兩大板塊的業務重新梳理和資本平臺獨立化。
第四,作為國內彩電市場連續十余年的絕對龍頭,海信2017年亦展現出新的發展規律。這一年,海信在產品層面繼續加強“覆蓋能力”。激光電視平臺成立獨立運作子公司,加強經營靈活性、并阻隔結構性風險。上游市場上則與華星光電等國內供應商加強了聯系,以應對群創系和夏普的“同宗”關系。這一年海信還繼續加強國際市場終端布局。雖然前半年有與夏普北美品牌使用權的不愉快,下半年卻低成本獲得了東芝彩電產品的技術、團隊、全球業務和全球市場品牌40年使用權。加上海信對2018年世界杯足球賽的贊助,海信國際化事業再上一層樓。整體上,作為國內彩電品牌中盈利能力和份額的佼佼者,海信的變革更為穩健,具有更多的前后連續性,是漸變特征的。
第五,夏普正在成為一個頗具本土化特色的外資品牌。2016年鴻海獲得日本夏普控制權之后,本質上夏普已經是我國臺灣省的品牌。但是,考慮到日本血統和基因,以及我國對臺資的具體政策,其依然被列為外資陣營。2017年夏普借助鴻海系的巨大實力,大打價格牌。在50英寸以上彩電市場成為最大贏家,也是全年國內彩電市場唯一以兩位數成長的品牌。這種價格戰下的夏普,已經與此前液晶之父的“高高在上”形象大有不同。夏普成為2017年彩電品牌形象變革最激烈的企業之一。
扣除以上“點名”的品牌,國內彩電市場的其他參與者也或多或少的有“重大戰略”調整。2017年可以說是影響中國彩電產業版圖未來走向、乃至影響全球彩電產業版圖未來走向的一個“轉折時期”。經過這一年的市場調整,彩電行業新的產業格局正在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