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兩會以來,互聯網+概念風聲水起。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互聯網+未來會改變我們生活、生產、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使得投影人也必須思考“互聯網+”和自己的關系。
投影產業逃不出互聯網
關于互聯網+的概念,投影行業尚未有統一的認識。但是,這并不妨礙投影產業早已融入互聯網。
第一, 電商和O2O投影渠道已經占據整個投影市場的2成銷售規模。其中,在中小企業零售商務投影機市場、家用投影市場占比超過三成;在娛樂和微型投影機市場占比近8成。對于渠道、亦包括廠商自主營銷的份額部分,電商渠道作為最直接的“互聯網+投影”的產業模式,已經在高度且迅速的改變整個產業的結構格局。
第二, 部分新興品牌早已高度互聯網化。這新品牌包括單片液晶投影機產品、多數微型投影產品、堅果,酷樂視等專著互聯網品牌文化的產品。一些傳統投影機品牌亦推出了一些互聯網化的產品,如明基、奧圖碼部分產品線主打電商渠道。另一些大型區域渠道代理商也把O2O作為加強服務和擴大“領地范圍”的關鍵舉措之一。
第三, 智能投影技術的發展令投影產品自身融入網絡。智能投影是什么?不是一項具體的功能,而是一個可擴展的基礎平臺。它提供計算、存儲、通信、協同和人機基礎界面。在此之上可能是遠程教育,抑或網絡視頻,更可以是微信、微博這類時尚應用。目前多數主流微型投影、娛樂投影都已實現智能化,明基、海信等企業代表的家用投影也開始逐步涉足智能技術。
第四, 投影營銷和品牌文化的互聯網化。這方面的表現是基于線上資源和平臺的營銷投入,在投影產業營銷投資中的占比不斷增長,且遠未達到頂峰。同時,線下營銷亦與線上互動和傳播高度整合,形成營銷領域的O2O格局。另一方面,投影產品中的微型投影機和激光電視特別注重互聯網品牌文化。以用戶粘性和體驗價值為核心,投影品牌正在告別簡單的規模效益模式,走向深度客戶價值整合的產業方向。
以上四點是現在投影產業已經和“互聯網”“加”出來的成果。但是,對于投影產業的真正融入“大互聯網+”環境,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
因為,目前的投影互聯網化還是對傳統產業格局的“修補”。主流投影企業的行為具有極強的被動性和投機性。例如電商渠道的利用,最早是從娛樂投影、單片LCD投影開始,此后擴張到微型投影:占主流的產品類型是最后進入這個圈子的。這體現了主流投影企業被動的一面。而即便是已經進入電商渠道、或者智能平臺的傳統投影品牌與渠道,也只是以此為補充。這就形成了電商、O2O、智能和品牌互聯網化等“互聯網+”概念,新興品牌以“更弱的實力”卻占據“至少暫時性的更大優勢”的不平衡格局。
主流投影品牌互聯網化緩慢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 傳統產業結構的價值,尾大不掉。例如,電商化就會淡化線下渠道利益,形成傳統合作伙伴之間的隔閡。品牌互聯網化,就要改變整個企業的營銷體系,在內部而言意味著人員變動、職責變動、權益變動,這會導致既得利益者的抵觸——而這些既得利益者很多處于位高權重的位置。
第二, 傳統投影業者,乃至那些在互聯網概念上走的更遠的新興品牌,均不知道投影與互聯網碰撞的“終點”在哪里。亦,互聯網化有共識,但是如何互聯網化、互聯網化的投影行業的未來是什么樣子的尚未有共識。
對于投影產業的“互聯網+”戰略,解決第二個問題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