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10代線還在泥潭中掙扎,京東方10.5代線豈不是自投羅網?——這是現在很多人的疑問。正如上面的分析所言,10.5代線的決策是一個“大事件”。10代以上面板線一路走來最是不易。但是,曾經的命運并不一定會被復制。
首先,夏普10代線虧損的原因何在呢?不是因為這是10代線,而更是因為夏普的經營問題:夏普用了太多的貸款——作為日本原本第二陣營的電子企業,夏普希望憑借液晶一舉上位,這必然會形成資本市場小馬拉大車的局面,資金壓力變成了貸款和現在的還貸壓力。比較而言,京東方10.5代線,合肥國資、京東方自主投資160億,其他主要是政策性貸款。與夏普的大量中短期商業貸款不同,政策性貸款還款期長、利率低微。
第二,夏普不懂得廣開門路。夏普液晶面板早期長期堅持“只為己用”的態度,拒絕向其他彩電企業供貨。這促成了全球主流彩電企業基本不采購夏普面板的事實。當夏普自己不能有效消化其面板產能的時候,虧損必然隨之而來。京東方則一開始面板產品以外買為主,客戶銷路廣闊。
第三,夏普的10代線實驗性太強。一方面,夏普建設10代線的時候8代線還未真正全面開花和成熟。10代線的設備幾乎是從零開發。中間失敗和曲折成本都得夏普承擔;蛘哒f夏普是承擔了整個產業鏈的建設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夏普10代線工廠是液晶面板和太陽能薄膜兩大半導體技術的共線廠,這必然增加了工廠建設的技術難度的投入規模。在太陽能薄膜產業全球過剩之后,夏普選擇關閉這一產品線,造成了巨大的投資虧損,同時也意味著龜山10代線工廠基礎資源的長期浪費。從產業鏈技術上,夏普算是為京東方趟了雷,京東方10.5代線技術成本和風險更小。
第四,夏普10代線處于全球成本高地。一方面,日本顯示終端產品全球萎縮,使得日本液晶面板必須外運到大陸等地銷售。這是空間成本。另一方面,日本國內在人力成本、資金成本、能源成本、環境成本等方面也普遍高于韓國、臺灣、大陸等地區。成本高、遠離需求市場這些因素,都是夏普十代線虧損的原因之一。京東方合肥10.5代線項目則處于全球顯示下游產業核心區,空間成本不言而喻;同時其他各個成本因素也更低,是難得的成本洼地中、消費市場旁建廠。
第五點,夏普10代線的投入異常超前。2010年夏普10代線量產的時候,國內55英寸液晶電視的市場占比只有1%,而2015年三季度這一數值超過24%。10代以上線是針對大尺寸應用的,如果沒有足夠的大尺寸市場的支撐,其效率優勢不能發揮,投入的成本劣勢反而突顯!@也是目前為止包括鴻海系、日本官學基金、夏普和其業務銀行還都寄希望于拯救夏普10代線的原因所在。因為,市場已經來了。只要夏普10代線能擺脫此前形成歷史虧損包袱、并解決高昂的還款和利息壓力,這條線還是全球最好的線,甚至最能賺錢的線。而京東方10.5代線直接享受大尺寸市場已經形成的需求紅利,且沒有歷史負擔包袱。
綜上所述,夏普10代線的巨虧問題是系統化的,其中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大于外因;有歷史原因,有現實原因;其中,歷史原因大于現實原因。反而是10代線這個技術定位本身所造成的影響(主要是設備研發成本)并不居于主要地位。因為是10代線就說夏普不行,或者是說“10代線就不行”的觀點都是不嚴謹的、站不住腳的。
夏普10代線以上眾多不利因素中,基本不會在合肥10.5代線上重演。尤其是在今天,大尺寸液晶顯示產品需求倍增的情況下,10代以上的線,已經從夏普時代的“英雄生不逢時”,變成了今天的“江山待有人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