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英寸液晶電視可以不到5000塊錢出售,但是顯示面積增加了26%的70英寸電視售價則是2萬元,更大尺寸的84寸電視更要10萬元以上——價格增加了這么多,顯示面積也只不過提升了不到一倍,價格卻提升了20倍。
大尺寸液晶產品的價值與價格矛盾
在液晶顯示市場,超大尺寸產品,往往存在著顯示面積,也就是實際應用價值提升,與售價提升嚴重不成比例的問題。高昂的售價,是電視行業的普通消費者,以及商用顯示、工程顯示,教育行業、會議室行業、文化傳播和廣告行業、安防行業、數字告示行業,等眾多其它行業同仁,看到的“阻礙超大尺寸產品”普及的核心原因。
但是,筆者竊以為,以價格論超大型液晶顯示產品的成敗,并不足以顯示該行業的根本規律。因為,這一理由忽略了一個顯著的事實:那就是,在8.5代線這類高世代線的液晶顯示面板制造中,在玻璃基板被切割成5英寸、32英寸、60英寸和110英寸之前,它的大小都是2200mm×2500mm。也就是說,8.5代線的玻璃基板制造成為160塊7英寸的手機屏幕之前,他天然的就是一塊比110英寸還要大一些的屏幕——雖然這種比較并不完全科學,因為面板制造還涉及到分辨率、驅動IC、TFT電阻率等許多問題,但是這種比較也足以說明,無論最終產品是多少塊多大的面板,在基礎投料、用工和設備這些主要成本上,8.5代線的核心指標就是2200mm×2500mm這個數據——這個數據不因為制造110寸單元,或者7英寸單元等劇烈變化。
因此,從液晶面板制造和切割的流程來看,超大尺寸面板和小尺寸面板的價格關系應該是基本呈現以顯示面板為基礎的線性變化,而非目前市場上表現出的“超越幾何級數”的陡峭躍升。
對于,超大尺寸液晶顯示產品的高價格疑問,還有另一個說法:物流、倉儲、安裝成本更高!不可否認,運輸一臺55寸電視,要比運送一臺110寸電視更為便宜。但是,在同類型產品中,這部分的運輸、倉儲、安裝差價,也應該和產品的重量、體積呈現線性關系,而非目前市場表現出的“超越幾何級數”的陡峭躍升。
那么,真正決定超大尺寸液晶產品目前高昂價格的原因是什么呢?解答這個問題,可以參考一下液晶產品發展的歷史。
最早的45寸液晶電視,售價超過5萬元;最早的60寸液晶電視售價超過18萬元;現在,45寸級別的產品最低只有不足3000元,60寸產品也可以降到5000以下,而且產品技術和性能指標也更為進步。——這兩個例子說明,某一個更大尺寸產品出現的初期,價格都會居高不下。
這種產品定價的變化,是隨著該尺寸產品的下游銷量的提升而穩步變化的。也就是說,大尺寸、超大尺寸液晶顯示產品的價格,不是由“簡單的原始成本”核算出來的,而是由“市場規模”核算而來的——這與液晶顯示產品的生產特點密切相關。
液晶面板的制造是一個“規模效益”的過程。以華星光電深圳8.5代線為例,按照2013年全年開工狀況,僅僅這一條生產線,就相當于貢獻了1500萬塊42英寸的顯示面板。如果讓其全面制造110英寸顯示屏幕,其每天的產能也將超過3500臺——這遠遠超過現在全球市場對110寸產品的需求!連續制造一個月則是十余萬臺110寸超級電視的面板。
所以,液晶面板廠必須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花費在一些大眾性需求的產品類型上,而不至于由于制造了大量超過需求的產品,造成嚴重的產品積壓。這會導致用于制造超大尺寸產品的時間變少。但是,面板線每調整一次產品結構,都會有很大的管理成本、技術成本和工藝成本。這就使得超大尺寸在液晶工廠的成本構成并非僅僅是物料、設備和工時這些傳統因素:實際上,銷量少的可憐的110寸產品的主要成本就體現在生產線調度轉換上。
基于以上的觀點,如果有一個市場可以容納海量的超大尺寸液晶顯示器件,能夠支持面板企業在月度為單位的產能調度中,滿產滿銷。那么這個市場就必須是百萬級別的,甚至需要是千萬級別的,只有如此大的規模才能形成整個產業鏈,尤其是上游產業鏈“生產組織”的經濟性。
除了來自液晶面板本身規模制造的特點,造成的對小市場產品成本控制的不利因素外,“物以稀為貴”的市場原則,更是大大的提升了超大尺寸液晶顯示產品的售價。以70英寸以上產品為例,產品溢價的絕大部分都來自于“物以稀為貴”這條競爭原則。
由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超大尺寸液晶顯示產品的高價格,形成的核心原因,就是“市場規模”過小——這一原因的存在不利于面板廠組織超大尺寸產品的制造,同時形成了“物以稀為貴”的終端市場氛圍。在超大尺寸液晶顯示市場,不是因為價格高導致市場小,而是因為市場小才導致價格無法下降。
因此,豐富產品、豐富應用,促進超大尺寸液晶顯示產品的市場壯大,是降低超大尺寸液晶顯示產品價格的關鍵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