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盒子
說到性價比,那就必須要說與之絕對成正相關的電視配件——智能盒子。作為幫助傳統電視用戶最快,最經濟進入智能時代的產品,智能盒子已經出現便出現了瘋狂普及的趨勢。國內大大小小的盒子廠商數都數不過來,生產的盒子也是千奇百怪,各有賣點。
盒子產品從誕生開始,就有一個最為顯眼的屬性,那就是“低價”和“便捷”。無論是新電視用戶還是老電視用戶,他們都可以以極低的價格買回這些產品,并且快速的連接和配置到自己的電腦之上,輕松實現智能化的體驗。這種低價,快速的體驗賦予了盒子超強的生命力,使得它在誕生之初便呈現出了一種爆發式的上升姿態。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實目前市場上主流的智能盒子并不單一,它們基本上還是可以被分為3類:它們分別是最早出現在這一領域的IPTV,隨后開始普及的廣電系統的機頂盒和最近各大廠商推出的OTT智能機頂盒。而目前市面上大家所討論的,基本都集中在第三種設備上,很少宣傳第一二種。
電信運營商發布的IPTV機頂盒雖然并沒有怎么曝光,但它可能還是目前消費者最熟悉的機頂盒產品,作為最早出現的“盒子”類產品,它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這個市場的“啟蒙老師”。后來出現的盒子產品基本都是以它為原型而開發的。只不過,隨著后起之秀不斷出現,IPTV顯得有點跟不上節奏,漸漸被“邊緣化”。
而廣電系統的機頂盒則是大多數家庭在家中有線電視數字化升級后的選擇,所以普及程度也相當高。而第三類“盒子”則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智能盒子了。它是由國內互聯網企業,家電企業和視頻提供商聯手廣電系統企業合作推出的OTT TV產品。
OTT TV是“OverThe Top TV”的縮寫,意思是“基于開放互聯網的視頻服務”。它跟廣電系統的盒子有本質上的不同,廣電使用的是專門的視頻節目通道,而智能機頂盒則是利用寬帶網絡播放網絡上的視頻資源。
而OTT TV機頂盒根據其操作系統的不同,現在又可以分為搭載蘋果iOS系統的“盒子”和搭載谷歌安卓系統的智能盒子。搭載IOS系統的盒子目前僅有蘋果的appletv一款產品,另外其他的智能盒子產品目前親一色的搭載的都是谷歌的安卓系統。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智能盒子就是將電腦和手機端的視頻播放功能做到了“盒子”這個產品上,它與第一、二類“盒子”的最大差別是擁有強大的視頻資源搜素和點播能力,這是吸引消費者為其買單的主要原因。
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OTT盒子本身其實不帶電視臺節目的實時直播功能。它本身只是一個封閉系統,后臺的點播內容非常有限。其及時性暫時是無法和廣電系統的盒子相比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盒子類產品對網絡的要求還比較高。如果沒有好的網絡,用戶是無法利用盒子獲得很好的觀影體驗的。
當然,除了這三類盒子。最后還有一種盒子。它是以“代碼共享”的方式山寨境外的衛星電視機頂盒。使用這類“盒子”不但有一定的法律和政策風險,而且因為是灰色產業的關系,售后服務完全沒有保障。
但就算是目前主流的智能盒子,現在想要合法的播放視頻資源,都必須要與集成播控牌照商進行內容版權合作才行。并且播放的也只能是具有電視版權的視頻資源,智能盒子剛剛出現時候的那種自由散漫的時代,已經徹底過去了。
之所以會有如此嚴格的限制,主要原因還是由于互聯網盒子,智能電視的強勢發展,在擴大了市場需求的同時,也給市場造成了一些混亂。這促使廣電總局頻頻出手,用較為嚴苛的政策規范這一市場。
從今年7月開始,廣電總局兩次約談OTT牌照方,隨后便開始了對OTT盒子的整頓,其中還有好幾家知名的企業被點名批評甚至整頓。在三個月內,廣電總局“連下重手”,便將這一市場徹底“清洗”了一遍。包括優酷、樂視、愛奇藝等在內的電視端視頻APP緊急下架,應用商店內也完全找不到這類軟件。
根據廣電總局的要求,OTT盒子平臺上所有內容都由牌照方負責,互聯網電視終端產品中違規視頻軟件下載通道必須關閉。未經批準的終端產品不允許推向市場。直接打擊了剛開始有興起跡象的智能盒子市場。
但并且必須承認的是,看似嚴苛的市場環境其實也并非沒有好處。大力的打擊首先是將山寨產品扼殺在了搖籃當中,能夠在市場上存活的廠商基本都是本行業的佼佼者,這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是保證了正規廠商的利益。也為他們后續的健康發展肅清了市場。
并且內容得到了控制,雖然數量受到了限制,但在質量上卻能夠得到明顯提高,并且還規避了很多潛在的風險。市場更規范,互聯網電視才能發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