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一種叫做“流媒體”電視的新產品,在國內彩電市場誕生。首先推出這種產品的品牌是海爾。流媒體電視的出現,是電視首次與網絡掛鉤:雖然其應用方式僅限于將網絡下載的內容,拷貝到優盤上,然后通過電視機的USB接口播放。
2013年,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公開表示:“誰反對擁抱互聯網,誰下課”。再此之前,創維剛剛完成與阿里巴巴合作推出新一代智能電視的合作。十年的發展,已經使得“和互聯網擁抱”,從一種新型的彩電應用創新,變成了彩電產業“生死存亡”的關鍵。
彩電與互聯網的十年交集
2004年,國內彩電品牌海信正在醞釀推出IPTV、電視電腦一體機。這是一種將電腦和電視全部軟硬件和應用集成在一起的產品。但是,海信的這次嘗試并不成功。此后的05年和06年,“超前”的電腦電視一體機逐漸退出了舞臺。
與此同時,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都在琢磨著怎么推動IPTV的發展。此時IPTV的概念還僅限于“用電信網絡、互聯網傳輸電視節目信號”。并同時提供互聯網性的交互功能。中國電信,在上海等地為這種新業務模式做了很大規模的應用試驗。但是,由于涉及廣電網絡和電信網絡兩大集團的利益交割,IPTV推進緩慢。
做著互聯網進客廳大夢的還有“盛大盒子”——這是最早的完整互聯網電視形態。盛大希望通過一款低價的盒子產品和網絡傳輸數據的技術,將區別于傳統廣電模式的“內容”,尤其是互動內容,推給客戶。這一模式在當時具有很強的獨創性。但是獨創也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問題:盛大的模式觸動了多方的既得利益,有沒有成熟和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而且與當時主流的應用格局不能融合。這決定了盛大模式始終是長不大的“孩子”。
時間推移到2007年前后,互聯網和彩電的結合迎來了一個新的契機。這兩年的時間內,國內互聯網市場誕生了400多家視頻網站。這些平臺能夠提供的影音娛樂內容的豐富性、可選擇性遠遠超過了傳統廣電平臺。雖然,此時的互聯網內容還不能直接進入廣電網絡,但是誰也阻止不了“消費者”用腳投票:從這一刻開始,大量的電視觀眾開始流失,并轉向互聯網。2011年,北京市的研究數據已經表明,傳統電視的開機率已下降到了30%。
實際上,在互聯網視頻、正版視頻、原創視頻內容不斷充實,以及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服務,不斷提升的寬帶帶寬、不斷降低的網絡價格的影響下,擺在電視和廣電產業廠商面前的選擇只有一個:要么你也做融入互聯網,要么等待凋零。
這一時期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是央視主導的CNTV,即國家網絡電視臺的成立。它標志著互聯網基因的內容和內容分發方式,作為未來家庭個人娛樂的主要方式和方向已經得到廣電領域最權威參與者的認可。
2010年第三季度,海信在國內彩電界發布了一款新品:他與2004年海信的電腦電視一體機功能上差異并不大,甚至更為靈活易用,并價格低廉。海信管它叫做“智能電視”!此后,短短的兩年多時間,智能電視就成為了整個彩電產業的主流產品,市場占有率超過7成。這種產品,擁有獨立的操作系統,可以像普通電腦一樣任意安裝程序、擴展功能,并瀏覽互聯網。在技術上,智能電視和智能手機體系一致,相對傳統電腦產品具有應用更為簡潔、成本更為低廉的優勢。
智能電視的問世,實際上已經徹底打破了電視和互聯網之間的障礙:無論是技術的、應用習慣的、市場需求的,還是政策的壁壘,都在這一刻徹底失效。但是,作為彩電企業,他們擁抱互聯網的道路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