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方向沒有錯
HBRC:作為開展國際化并購較早的中國企業之一,TCL近10年的國際化實踐是如何計劃的?
李東生: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我們在國內面臨的競爭,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已經是全球化的競爭,這就迫使中國企業必須加快全球化布局,否則只以中國市場去和一個全球性的公司競爭,肯定會很被動。
現在看來,當時這個判斷是對的。在那種壓力之下,我們必須加快國際化進程,所以在2004年我們并購了湯姆遜的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
HBRC:這兩大并購引人注目,當時TCL主要出于什么考量?
李東生:從戰略上來講,這兩個并購能達到三個目的:一是能夠延伸我們的市場。湯姆遜的彩電業務、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它們主要的優勢在歐美。當時湯姆遜在歐洲和北美的銷售量加起來占了其業務量的90%,而我們當時的彩電業務,在這兩個地方是空白的。手機業務,當時阿爾卡特在拉美的市場剛剛起來,其市場主要在歐洲,而我們在歐洲也是空白的。通過并購,這兩塊業務能快速進入歐美市場。第二目的是想通過并購,取得相關的專利技術,當時不管阿爾卡特還是湯姆遜,技術能力都比我們積累得要深。第三是我們希望做一個產業的全球布局。
HBRC:那么你們的預期目的達到了嗎?現在對當初的并購是不是需要重新評價?
李東生:這三個目標,不同程度地達到了,但沒有完全達到。并購后的經營業績,和預期確實有差距,代價比預想的要大。但是我們站住了腳,整體上提高了抗風險能力。現在我們在全球彩電的市場份額已升到第三位。之所以在全球能夠取得比較領先,關鍵是我們的海外業務增長明顯,比國內同行要有優勢。
這幾年,全球通信產業經歷了一次大調整,國內最先生產手機的那一撥企業基本上退出了。這次調整對我們的國內市場影響很大,如果沒有上述跨國并購, TCL的手機業務恐怕也守不住。
正是有了“外援”,從2007年開始,我們的手機就不虧損了,利潤雖不高,但一直能往前走,到2011年,利潤達6億多元,這全部是靠海外業務賺的錢。
HBRC:在國際化進程中,TCL遇到不少問題,受到很多非議,靠什么堅持到現在?
李東生:首先,像這種國際并購是沒有回頭路的。就像打仗,沒有決定之前,可以有很多調整,一旦作出決定,就不能考慮撤退,只能往前打,沒有別的路。
在2005、2006年連續虧損的那段時間,壓力很大,但當時我有一個信念:中國企業國際化方向肯定沒錯。至于選擇什么樣的方式,是并購的方式,還是打陣地戰一步一步往前推的方式,每個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來判斷和選擇。
并購之后,要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過程可能會比你預期的要長,代價會比你預期的要大,但只要能最后實現,就是勝利。
我還記得,在2006、2007年的時候,很多人已經給我們“蓋棺論定”,給我們開“追悼會”了,說這個項目做砸了,教訓如何。當時我就認為,講多了沒用,這兩個項目確實沒有做到預期的好,但并未失敗。到2007年,我們實現整體扭虧,但之后兩年依然很艱難,到2010年后公司才慢慢進入穩定的恢復發展狀態。
因此,堅定的信念很重要。做企業,有時感到真是沒出路了,但多年實踐讓我認識到,你自己有信心堅持,別人是很難打敗你的,你堅持得住,就有機會,如果自己先垮了,那機會就沒有了。
HBRC:在共識達成之前,是團隊給了你堅持的信心,還是你給了團隊堅持的信心?
李東生:這是相互的,因為我也是團隊的一分子,當然在這個團隊當中,我是核心,是靈魂,我自己首先要有堅定的信念。同事們也給了我非常大的鼓勵和幫助,如果我繼續閉著門想,恐怕也想不出辦法來,更走不出來。
HBRC:在此過程中,你懷疑過自己嗎?
李東生:我曾懷疑過,沮喪過,也動搖過,否則我也不會在那段時間瘦了20多斤。因為此前,我雖有過困難、挫折,但從來沒有打過那么大的敗仗。突然出現這么大的虧損,我確實開始懷疑自己的決策是不是對的,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夠領導這樣一家企業。但是,在實現從中國企業向全球企業轉型這一點上,我從來沒有放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