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里,智能電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普及:市場占有率從年初的不到20%,猛然躍升到年底的40%左右。智能電視的高速普及,帶給彩電企業眾多紅利:其中最重要的就包括,銷售平均單款利潤的上升;以及在液晶顯示產品價格逐漸下降的背景下,單款彩電銷售額的增長。
研究數據表明,智能電視是目前彩電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也是2012年彩電企業銷售額增長的主要來源。但是,隨著智能電視的逐漸普及,這種昔日的高端產品已經在成為百姓的最基本“消費需求”。尤其是在年底市場,小米、樂視、百事通小紅等智能電視盒悉數等場之后,彩電企業獨享的“智能”盛宴正在散去。
沒有網絡智能就沒有彩電的未來
國內調查機構艾瑞咨詢的調研數據顯示,2012年底我國北京地區“彩電”的開機率已經下降到了30%。這一數據在2009年底還維持在70%以上。而在美國市場2011年底,彩電開機率就已經下降到了40%——部分美國一線城市,彩電已經淪為邊緣媒體,對于大多數年輕人“很難有開機的機會”。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創始人胡延平甚至認為,國內一線城市彩電開機率會在一兩年內下降到不足兩成。
如果只計算年輕人群的彩電開機率,2009年至今的變化會更為巨大。研究表明,一線城市目前長期使用彩電產品的觀眾,8成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這些人群對其它的娛樂方式:電腦、手機和PAD產品不甚熟悉,同時也具有學習新事物的“惰性”。彩電開機率下降的動力大多來自于年輕群體:北京、上海,20歲到30歲區間的消費者,花在傳統彩電上的娛樂時間已經不足一成。
與彩電產品開機率持續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網絡娛樂產品卻日益受到更多的歡迎。
國內市場電腦產品已經基本形成普及的趨勢。東部發達地區即便是農村,家庭電腦保有量也已經超過三成。智能手機則在會在2013年迎來50%以上的普及率,并在未來三年內完成對傳統手機產品的替代過程。應用智能手機或者功能性上網手機上網的消費者已經超過應用傳統PC上網的消費人群。
此外,在一線城市平板電腦也在加速普及。作為新的移動娛樂平臺,平板電腦以操作的便攜性和適當的產品價位受到很多年輕人和學生的歡迎。這些網絡設備的普及進程,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東部地區在網絡上觀看電視臺節目和電視劇節目的總消費市場規模已經到達傳統彩電產品的水平。——這種變化主要發生在最近的三四年內,尤其是2011年以來市場消費結構的改變極為明顯。
消費者的消費趨向的變化,勢必成為決定彩電產業未來命運的關鍵。
早在2003年,海爾就已經提出了流媒體電視的概念。這種電視機可以通過把網絡上的音樂或者電影拷貝到優盤里,然后通過彩電的USB接口在電視機上播放。流媒體電視一出就引起了消費者廣泛的好感,國內外彩電企業紛紛模仿。
但是,僅僅是通過USB接口播放下載下來的網絡內容,依然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胃口。此后,流媒體電視機進化成了網絡電視。這種電視可以自己上網,并觀看特定平臺的多媒體內容。但是,網絡電視的應用卻并不那么成功。因為“指定平臺”的內容完全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多樣性。
在2010年,伴隨著智能手機產品市場的成熟,彩電企業意識到,功能性手機向智能性手機過度的過程,也適用于彩電產品。隨著2010年底智能電視的上市,彩電產品開始拉開從傳統功能性升級,向智能型產品升級的序幕。
智能電視機一定意義上就是一臺屏幕巨大,采用SOC片上系統ARM架構,或者和PC產品一樣的X86架構的電腦。它具有傳統電視的功能,也具有電腦的全部屬性。可以自由的安裝應用程序。智能電視機產品在功能上的開放性,成為了最大的賣點。
正式因為智能電視機的出現,雖然消費者,尤其是一線城市市場的消費者的家庭娛樂重心已經從彩電轉向網絡,但是彩電產品的銷量并沒有因此而下降。反而在最近兩年內,智能產品的普及,帶動了早期非智能平板電視的更新換代。另一方面,由于智能電視自身功能的增強,附屬配件的增多,又使得彩電產品的單價和單款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成為彩電企業實現盈利增長的關鍵點。
因此,可以說沒有智能電視的進步,就不可能擁有在彩電開機率持續下降下的彩電市場的繁榮。智能和網絡已經成為彩電產業生存的必要性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