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下半年,智能機頂盒市場表現出一定的爆發性成長,而在此之前這個市場也已經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培育。這就導致了智能機頂盒市場的“競爭”主體的多元化。
第一, 以高清播放機產品起家的傳統企業,比如海美迪等。這部分企業經歷了2007年的興起、2008和2009年的憧憬、此后的低潮,以及智能電視時代(2011年以來)的復興,可謂在行業內摸爬滾打多年。這批企業現今依然生存的至是少數,但也是行業內的精英。不過,即便是多年老手,高清播放機產業線下來的智能機頂盒企業,也紛紛具有自身的實力弱小、市場品牌號召力不足、在大眾市場知之甚少的特點。
這些高清播放機行業延續下來的企業,在遭遇了“新興互聯網智能機頂盒”企業競爭的時候,普遍處于市場競爭的弱勢地位。眼下,這些企業至少有三個問題要解決:1.如何面對互聯網智能盒子企業的成本定價和低價戰略,如何破解部分企業的內容和硬件捆綁策略;2.如何突破自己的渠道瓶頸,其原有依賴于網絡的渠道體系,遭受到了互聯網企業的嚴重蠶食;3.如何在品牌建設上獲得突破,這也是傳統智能盒子企業最大的弱點所在。這三個問題只要有一個不能解決,這些所謂傳統盒子廠商就會面臨生存危機。
第二, 以TV企業為代表的傳統家電企業和機頂盒廠商,比如海信和創維。智能機頂盒產品,在初期不過是智能電視市場的一部分和有益補充。現在被“互聯網”企業“玩”成了獨立產業,對于傳統TV廠商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彩電企業自己在智能機頂盒產品上還面臨著對“盒子”與“整機”爭搶市場空間,同門互博的尷尬。同時,在基于互聯網規律的智能盒子的產品營銷上,傳統TV和其它類型機頂盒廠商也面臨著巨大的不足。
但是,這一類廠商,比較以高清播放機產品延續而來的企業,在自身實力、市場認知和認可度上,以及關聯產品的帶動能力、渠道上,都具有極大的優勢。這類廠商是有希望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和新興互聯網企業一較高下的企業。眼下,彩電類盒子廠商的主要劣勢表現為,沒有內容和應用資源、不適應互聯網競爭規律、暫時市場反應緩慢三個。不過這三個都不是致命性的、或者難以改變的弱點。
第三, 智能機頂盒行業目前最如日中天的是“互聯網”企業。包括蘇寧、天貓、華為、百度、樂視、小米等等,這些企業是新市場氣象的創造者、新市場規律的建設者,更是行業認知的領導者,擔負著行業領袖的職責。這些廠商,未來也將是智能機頂盒行業的中流砥柱。
第四, 期待中的電信集團的介入。上文已經提到,電信系統此前曾經有過大量的IPTV試驗網絡,并運營眾多的IPTV機頂盒。此外,中國電信等也有全球眼等這類“類似于監控”的家庭智能服務項目。未來的家庭智能服務,需要聯網的部分,也繞不開電信企業。所以,從產業脈絡和業務拓展上,電信和通信企業有進入智能盒子市場的戰略需求。
此外,國內4G網絡年底即將發牌開建,新的國家寬帶規劃也已開始實施,新的電信企業全面全業務化的改革呼聲,甚至更大的公平競爭下的重組的可能也存在。這是的未來電信企業的核心利益增長點必然集中在“數據”業務上。其中,家庭和、個人數據業務,將是和政府、社會、企業數據業務同等重要的市場。智能盒子作為可能的家庭互聯網入口和中樞,受到電信企業的重視是理所當然。
但是,電信力量在盒子市場的介入,不一定就是推出具體產品。因為電信企業資源巨大,他們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如在手機市場,電信企業是基本接入商、最主要的服務提供商之一和占據60%以上份額的渠道商。也許,未來在智能盒子市場,電信企業也將是最重要的渠道板塊。
綜上所述,智能機頂盒行業四大參與陣營的實力、背景、規律和未來的可能產業地位都截然不同。這位智能機頂盒行業的競爭之多樣性、慘烈和不可預知性奠定了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