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彩電品牌中,海信、創維是比較注重產品利潤的企業。在產品結構上而這都強調差異化的策略。例如創維的酷開電視、以及依靠于LGD的緊密合作關系過去數年內主推的IPS硬屏電視。海信的特色則是LED時代的最早開拓者,一直堅持高端化的產品線戰略。
海信的高端戰略還特別強調產品的實用性內涵:超前和謹慎并從。例如海信是LED電視的最早提倡者之一,但是在3D的宣傳上則較為謹慎;同時海信國內智能電視市場的領先者,卻在云電視概念上比較謹慎;海信是最早大規模投資液晶面板模組的企業,卻在進入面板市場、以及后段模組的規模上比較謹慎……
在海信的產品線策略中也擁有一些獨特的低端產品。海信在低端產品上的策略表現為,不強調最低端最低價產品;在次低端產品上維持較好的畫面效果;堅持所有產品較漂亮和細膩的外觀工藝。這使得即便是低端產品,海信也不是那些沒有利潤的最低價產品,或者是那些讓消費者“買了后悔”的“無限低端產品”。
海信正是通過以上的產品結構策略實現了,“產品售價、利潤”高人一等的經營目標。但是僅僅是準確產品定位下的“高價位”策略,對于支持一個品牌盈利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消費者能夠在更高的價位上認可這個品牌的產品:這就是海信的品牌溢價優勢。
一個品牌同樣的產品能比競爭品牌賣出更高價格,稱為品牌的溢價能力。海信彩電品牌的溢價形成主要有長期因素和平板時代的特定因素構成。
從長期來看,海信一直堅持產品的技術導向策略,追求更前沿的技術成熟穩健的應用,不對不成熟技術急功近利,也不對技術革新視而不見,同時積極淘汰落后技術,盡量減少利用落后產品占領低端市場的操作行為。這種策略形成了長期以來優秀產品品質的口碑。
在平板彩電時代,海信彩電品牌溢價得到了進一步升華。海信是最早選擇全面向平板產品轉型的彩電企業之一(另一家較激進的企業是廈華)。由于傳統CRT市場,海信并沒有形成目前國內最自主品牌穩居第一的顯著優勢,也就更少的擁有轉向平板的“傳統障礙”。在CRT晚期的DLP背投市場,雖然海信投入也很大,但是并沒有孤注一擲,而是同時兼顧了液晶和等離子的發展。這些策略使得海信在平板市場早期逐漸獲得了給更高的認可。
在平板產品的發展階段,海信依然在技術策略上保持謹慎的激進作風:最早推出LED電視、最早量產自身液晶模組項目、在智能電視上腳步最快……這些市場動作有加強了海信在彩電市場的品牌領導形象。
此外,海信品牌溢價積累不得不強調的事件還有兩個。海信收購科龍事件,這是中型家電企業收購大型家電企業的案例(雖然此時海信在技術積累上已經頗為深厚,但是就營業規模來說此次收購還是一次蛇吞象的案例);另一個則是海信在彩電芯片“信芯”上的成功(平板彩電早起外資巨頭壟斷芯片市場、漫天要價,海信自主開發的X86架構芯片打破了這一壟斷,使得彩電芯片價格驟降:搭載有海信信芯的平板電視還被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志當做國禮送給俄羅斯的二戰英雄老兵)。以上兩件事情的發生恰恰在平板彩電普及的第一階段,也成為了促使海信品牌知名度和內涵大舉提升的關鍵性因素。
品牌溢價與海信適當的產品線構成是海信能夠在國內市場獲得平均值三倍以上利潤率的根本原因。此外,海信高利潤率的誕生海與海信高效的管理、更低的運營成本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