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全球彩電市場總銷量超過40%,前七大品牌占全球彩電市場銷售比例超過20%,國內市場銷量突破4000萬大關,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彩電市場之一,主要民族彩電品牌全部實現盈利,且利潤量均出現翻番式的增漲……
這一些系列漂亮的數據是2011年國內彩電市場的基本寫照。對比傳統彩電強國日本幾乎所有彩電企業都陷入虧損,同時受全球金融危機持續發酵影響全球市場萎縮超過0.3%,尤其是歐美市場萎縮嚴重的局面,全球彩電業可謂“一邊風景獨好”。面對如此成績,面對全球第一彩電大國的皇冠,民族彩電業是否可以松一口氣了呢?
彩電產業2011年“漂亮”數據
據中怡康和G FK兩大機構數據顯示,2011年國內彩電市場本土品牌市場占有率直逼70%,其中在銷量占有率前八名中,前五名均被國產彩電占領,5強市場份額逼近60%。在全部品牌企業中,外資品牌三星、索尼、夏普、LG、松下五大品牌合計市場占有率只有不足24%——外資五強實際市場占有率繼07年以來,持續下滑。這與此上五大外資企業在全球市場超過六成的市場占有率形成鮮明對比。
分析認為,國內品牌和外資品牌市場表現的差異,主要與國內彩電市場增長結構的轉變有關。研究數據表明,2011年前三個季度國內一線城市北上廣市場液晶電視銷售金額比2010年同期下降7.5%——這是平板普及以來一線城市市場首度出現負增長。同時,二線城市市場增長已非常乏力,只有不到6個百分點則增長。
而與之先比,三四線和農村市場已經成為2011年國內彩電產業發展的主要引擎:三四級市場銷售額占整體比重比2010年增長3個百分點,為45%,但銷量同比則大漲17.5%,增速明顯。尤其是在以“家電下鄉”政策為主的“補貼型”彩電市場,本土品牌市場占有率超過9成,而這一市場擁有超過1000萬臺的銷量,占整體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強。
預測表明,國內彩電市場一二三線城市市場已經基本飽和,未來彩電市場則增長將主要來自于中西部縣城和全國農村市場。而這一領域正是國內品牌的主導領域,國內彩電企業渴望通過深耕農村市場在銷量比等主要統計數據上再獲新高。
目前,外資品牌彩電產品在三四級和農村市場主要面臨渠道和價格兩大難題。
以索尼、三星為代表的外資彩電在渠道上大多借助于國美、蘇寧等大型連鎖賣場,盡管近年來國美、蘇寧一直致力于將渠道下沉至三四級市場,但尚未取得突破性質的進展。即便是在東部較發達地區,蘇寧和國美也必須與當地傳統縣級地頭蛇型經銷商肉搏戰搶奪客戶。中小城市和農村消費者消費過程中對人脈、和熱情周到的服務的依賴,使得是大型連鎖賣場的“超市化”營銷顯得水土不服。與外資品牌不同,本土彩電企業向來重視“全方位”的渠道開拓,早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每一個細分市場做到了渠道布局。在農村市場更是幾乎形成了壟斷性的渠道勢力結構。
在價格方面,三星、索尼等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07年來紛紛接力臺灣面板和臺灣代工企業降低自己的產品價格。2011年,索尼更是將產品代工比例提升到一半這個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即便如此,市售產品中,超過8成的低價彩電依然是國內品牌所有,尤其是在一些LED、3D、網絡和智能電視產品線上,民族品牌擁有市場介入早、產品豐富、價格低三大優勢。價格和渠道連個因素共同構成了阻止外資品牌深入三四線和農村彩電市場的壁壘。
與漂亮的市場占有率數據相比,國內品牌彩電企業2011年的盈利狀況也在連續改觀。首先是幾乎全部品牌企業都實現了盈利。受制于上游面板市場的下游品牌彩電企業在2011年打出了翻身仗:全球液晶面板供應過剩、價格穩中走低,國內京東方合肥、北京兩條高代線、南京中電熊貓六代線、深圳華星光電8.5代線分別投入了生產,核心面板本土供應能力大大增強。
市場占有比和面板議價權是決定國內彩電企業盈利狀況的一內一外兩個核心因素。2011年這兩個核心因素全面改觀,朝著有利于國內彩電企業盈利的方向發展,勢必會造成國內彩電企業經營數據的大幅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