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視自2010年開始出現,就一直處于彩電市場的風口浪尖。進入2011年,年初一場CES2011消費電子大展把智能電視推向了絕對焦點,三星、LG、索尼、夏普、康佳、TCL、長虹、創維、海爾等幾乎所有的國內外彩電廠商都展出了智能電視。2011年初各大彩電廠商發布的新品中,非智能電視產品似乎更加少見,智能電視仿佛一夜之間就占據了家家戶戶的客廳、臥室。
然而,去年12月底中國電子商會發布《2010年智能電視消費者市場發展狀況調研報告》顯示,未來一年內打算購買平板電視的消費者中,64%對智能電視有認知度,但打算購買智能電視的卻只有17%,高認知度和低購買預期之間的反差,說明智能電視并沒有進入普及階段,消費者對智能電視仍處于觀望狀態。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智能電視沒有進入尋常百姓家、真正的智能電視是什么樣子、現在的智能電視還缺點什么、智能電視離消費者心目中的理想產品還差多遠呢?
缺乏統一標準 偽智能電視充斥市場
何為智能電視,到目前業界還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智能電視就是互聯網電視的升級版;有人說智能電視是一臺能看電視的“平板電腦”;有人認為智能電視是智能手機的概念移植到平板電視領域。總之,對智能電視各有各的理解和想法,這就造成智能電視領域混亂不堪,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概念,消費者更是無所是從。
在市場方面,目前各家彩電廠家都推出了智能電視,然而各家的智能電視功能卻千差萬別,有追求健康護眼、節能環保的;有的主推上網沖浪、在線觀看視頻、玩游戲、唱K等功能的;有的搭配了操作系統,可以自由安裝軟件的;有的則實現三網接入、3C融合……不一而足。
相關標準和定義的嚴重滯后,很大程度上影響的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由于對智能電視各有理解,一向熱衷趕時髦的中國彩電廠家紛紛打出“智能牌”,在這種情況下,形形色色的“智能電視”相繼上市,難免讓消費者霧里看花,無所適從。這就造成了智能電視市場表面看上去很火熱,實際上卻是消費者的高認知度與低購買預期的強大反差。
據奧維咨詢對智能電視的標準解讀顯示,智能電視應具備強大硬件配置、開放性操作系統和開放性應用程序平臺,可實現自然的人機交互和多屏互動,以全新的智能接口和創新的用戶界面,帶來全新的用戶體驗。并可通過自主安裝應用程序實現新功能或增值服務,可借助三網接入、3C融合等滿足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總結智能電視的四個特點分別是:1、通過應用程序商店實現電視功能的可擴展性,并有互動的商業模式。2、自然的人機交互方式,如語音,觸摸,手勢等。3、創新的用戶界面和體驗。4、有計算和存儲功能的控制芯片。
李東生認為,所謂智能電視是具有智能應用軟件平臺、智能人機操作系統、智能瀏覽功能、智能語音識別系統、智能多媒體娛樂等功能的電視,而且能夠在線升級系統。這些觀點都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當前智能電視的概念和特點。
總之,雖然智能電視標準混亂不一,但智能電視作為平板電視業一次重要的升級,必將為我國彩電行業帶來深遠影響,眼下各個電視廠商對“智能電視”的定義千差萬別,希望相關部門應當盡快出臺智能電視的行業標準來規范這一市場,另外,各大彩電廠商也應該聯合起來,早日達成共識,制定統一標準,“偽”智能電視泛濫的情況才會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