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7年推出電子閱讀器Kindle,亞馬遜在數字出版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進而推動了全球的數字出版與數字閱讀熱潮。亞馬遜的“Kindle+Amazon.com”模式也成為全球移動出版商競相效仿的目標。這種模式一般被稱為“終端+內容平臺”模式。追根溯源,這種模式其實出自蘋果的音樂下載靈感,即“IPod+ iTunes”模式。只不過史蒂夫?喬布斯直到Kindle推出3年之后才默認了這種模式應用在閱讀領域也是一條正確的道路。當然喬布斯仍然不認為Kindle是成功的,他的觀點是“多功能的設備總有一天將會勝出,因為消費者不愿意為專用設備埋單。”于是蘋果推出了平板電腦I Pad,同時推出了移動閱讀業務I Bookstore。毫無疑問,亞馬遜和蘋果是全球移動出版領域的領航者。至2010年底,亞馬遜能夠從Kindle項目中獲益9.83億美元,而這個收益只用了3年的時間[3]。(此處或許需要一些數字支持,amazon與apple有多少數字資源)可以這么說,亞馬遜和蘋果的成功不是終端上的成功,而是“內容+終端”模式的成功。
相比亞馬遜和蘋果,中國在數字出版領域的發展是極不均衡的,內容建設上的速度,遠遠不及終端生產的速度。以中國的閱讀器市場的老大漢王為例,漢王電紙書曾經占據中國閱讀器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漢王科技(深圳代碼002362)在2009年末取得了每股收益1.07元,2010年末取得了每股收益0.88元,股價曾于2010年5月創出175元的高點,成為a股市場令人矚目的明星股。而2011年,漢王成為昨日黃花,風光不再,一季度利潤虧損,半年報預期虧損9000萬元至9800萬元,復權股價也跌破40元。漢王的沒落,一方面是由于漢王沒有及時轉向平板電腦,在I pad為首的平板電腦的沖擊下依舊堅守自己的電紙書市場。而深層次的原因或許在于漢王“現階段依然終端為王”的戰略思想。中國的閱讀器市場很大程度依賴于單位集中采購,即往往把閱讀器作為一種時尚的禮品或獎品。當一款新的更時尚的終端產品出現,而自己的內容平臺并未牢牢吸引客戶時,終端產品是很容易被市場拋棄的。
所以,當kindle和I Pad真正進入中國市場,曾經熱鬧的電紙書市場受到冷遇其實并不為奇。現在像漢王、聯想等大陸廠商也在積極的進入到平板電腦市場。但是如果內容服務跟不上,沒有好內容支撐,再好的閱讀器終端都只能是無本之末。從發展的角度看,數字出版領域的競爭一開始或許是終端為王,而最終一定是內容為王。隨著技術的普及和進入門檻的降低,閱讀器終端的利潤在大幅度削減。2009年,亞馬遜的Kindle如今天的蘋果I Pad一樣引人注目。而今天,為了與蘋果競爭市場,亞馬遜不惜把Kindle的售價降低到幾乎零利潤。在未來,也許手持閱讀器會像手機一樣免費贈送,而只需綁定一定時間的內容使用費。數字出版的本質與核心的問題,成敗的關鍵最終將是內容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