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顯示市場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公認的事實。據奧維咨詢統計研究表明,B2B平板市場上半年增長速度接近50%,成長性和利潤水平都遠好于同期的家用彩電市場。其中,大尺寸商用平板產品則表現最為優異,預計全年增幅渴望翻倍,成為整個平板顯示應用市場增幅最快的細分分支。
為了應對國內商用顯示市場的快速發展,外資巨頭在國內市場的布局不斷提速。例如韓國三星和LG已經將商用顯示最為未來的核心產品之一來抓,成立有專門的部門負責該項工作。其中,三星更是充分利用網絡傳播的優勢,在“商用大屏”概念上擁有整個產業超過8成的曝光度,“商用大屏”幾乎成了三星品牌的專有名詞。
面對三、LG的虎視眈眈,以及近年來在一系列重大工程中取得的成就。日系傳統的商用顯示巨頭,進入國內較早的夏普和松下也通過諸多渠道在強化自身的市場曝光和營銷能力。此外,三菱、飛利浦、優派、NEC、惠普、通用電氣等公司也加強了在國內的市場布局通過聯合本土更多的強勢渠道商大舉進入商用大屏市場領域。
與國外巨頭的“齊心協力”比較,本土的顯示巨頭在進入商用市場上缺陷的步伐比較緩慢。一方面,本土品牌在商用市場比較活躍是一些“二線”顯示企業。這些企業很少具有傳統顯示巨頭、彩電企業的背景,本身更多的是一些新興創業企業,甚至一些山寨公司也已經看重商用顯示這塊“金磚產業”,并展開布局。拒不完全統計,所謂的二線及其以下的本土商用顯示企業的數量應在數百家之多。其中擁有十余家已經具有自主品牌,并成功占據有一定區域市場,形成一股不可小視的市場勢力。
另一方面,在國內市場一些被從彩電市場淘汰下來的品牌也成了商用市場的熱心參與者。這種例子甚至在國際市場也不少見。例如,LG等離子項目在與松下的競爭中“落敗”之后就主動選擇了進入商用市場,并計劃在今年推出超窄邊拼接等離子產品。例如數源就是一家這樣的企業。雖然早期也廣泛進入過民用彩電市場,但是作為后起之秀在激烈的競爭中很難獲利,索性另辟蹊徑在數字告示顯示方面大展身手。
與這些擠不進主流彩電市場的廠商,“被迫”開拓商用市場比較,國內主流彩電企業卻紛紛受困彩電市場,沒有形成明確的商用市場概念,更沒有明確的獨立商用產品線和商用產品部門。
誠然,2010年兩三百萬臺的商用顯示市場與彩電產業將超過3000萬臺的平板電視銷量比較企業依然顯得“微不足道”。在國內彩電企業在彩電市場與外資品牌交戰正酣之際,讓其抽出精力去培育商用市場顯然不符合其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據國內知名業內專家分析稱,國內彩電企業并非不重視商用市場,而是其市場策略比較特殊。
目前,國內彩電企業紛紛采用家用帶商用的模式,進入商用市場。雖然其產品多數為家用產品,應用于商業市場可能不能滿足很多用戶穩定性、可靠性的需要,但是憑借其本土服務和本土銷售人脈的兩層關系,依然能夠在諸多項目,特別是“非嚴格產品品質要求項目中”屢屢中標。同時,國內品牌本土運作成本更低、家用電視成本也較低的特點,使得國內彩電品牌,在“價格、品牌雙敏感”市場比較本土的二三線企業和外資巨頭具有絕對優勢,能夠籠絡中一些二三四級城市中的“品牌性”客戶。
雖然本土彩電產業的顯示巨頭尚沒有表現出明確的商用產品線的運營戰略,但是其本土廠商的諸多競爭優勢依然為其帶來了很多便利。這些便利不僅表現在目前的市場競爭上,甚至會成為其日后快速切入商用市場的最佳渠道。國內彩電企業在二三四級城市市場均擁有自己的渠道銷售體系,這是外資巨頭所不具有的優勢,結合本土品牌的親和力,Pjtime.com分析認為,雖然目前國內彩電企業在商用市場表現比較保守、猶豫遲疑和具有顯著試探性,但是一旦其選擇進入這一市場,其市場能力依然不容小虧——本土優勢、渠道優勢一定程度上能彌補早期市場戰略不明的時間劣勢,這也是國內彩電企業不急于推出商用顯示戰略的核心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