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上述來自數據的驗證,對于索尼低價格戰略的三個疑問便浮出水面。
1.索尼的低價格戰略能否持續下去?
如上所述,索尼2010年第一季度的GfK_PPI約為108。這對該公司而言是一個非常低的水平。圖3表示了索尼的液晶電視GfK_PPI和城市部分的銷量份額走勢。從圖中可以看出,GfK_PPI低于110的季度包括2010年第一季度在內只有三個季度。
在索尼的中國統括公司索尼(中國)任董事兼總裁的永田晴康表示,此次大幅降低液晶電視的售價有兩個原因。第一,索尼計劃將中國市場上的液晶電視銷量增至上年的2倍。第二,在設計成本不斷降低的同時,積極利用了ODM企業。
不過,捷孚凱中國判斷,索尼很難繼續投放GfK_PPI低于110的液晶電視。因為盡管在推進利用ODM企業,但也只是限于部分產品。另外,如果把制造業務全部委托給OEM,中國的消費者可能會因為擔心質量下降而不購買索尼的產品。
實際上,索尼曾經在2008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實施過GfK_PPI低于110的低價格戰略。其結果是,銷量份額暫時達到了10%以上的高水平。然而,好景不長,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該公司的份額就降到了只有5%左右的水平。
2008年是海外廠商大幅提高在中國市場上的銷售額目標的一年。不僅是索尼,各大型廠商相繼實施了低價格戰略。不過,獲得的利潤卻非常小。其中甚至有盡管大幅擴大了銷售額,但最終出現虧損的廠商。
由于這種策略上的失誤,各廠商紛紛改變了戰略。于是,暫時提高的份額又被中國廠商一舉奪回。中國擁有100家以上的液晶電視廠商,與把低價格當作生命線的中國廠商在成本競爭方面直接爭勝負絕非良策。
2.低價格戰略是否符合索尼的品牌形象?
中國消費者對索尼的最初印象就是“日本品牌”。在消費類產品領域,日本廠商比韓國和歐洲廠商、當然還有中國廠商更具有高級品牌的印象。其中,說起索尼的液晶電視,更是作為高端產品在中國消費者心中獲得了廣泛認可。
另外,索尼在技術方面也走在前沿,中國消費者一直相信索尼不斷進行革新技術。中國消費者選擇索尼產品的原因為,正因為索尼是技術革新企業,所以價格才會高的想法已經根深蒂固。可以說,價格是直接證明品牌價值高低與否的要素。
如果索尼在液晶電視領域繼續實行低價格戰略,中國消費者購買索尼產品的理由從對技術革新企業的信賴感轉變為單純地因為價格便宜,那么索尼的未來將會十分危險。
3.低價格戰略對索尼而言是否是最佳選擇?
此次,索尼通過低價格戰略擴大了銷量份額,但利潤并沒有增加。企業的收益力可以根據市場份額和產品的高檔感兩個要素來判斷(圖4)。“Low-road Brand”的功能和設計一般以低價位產品為中心。本著如果能以低價位提供產品便可獲得市場份額這一單純想法經營Low-road Brand的廠商有很多,因此這是一個激戰區。
而“High-road Brand”的價格設定相對較高,旨在通過與其他公司拉開差距來獲得份額(圖5)。中國消費者的觀念是,即使價格很高,如果物有所值也不惜花重金購買。因此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索尼的低價格戰略非但不會長久,還存在降低品牌價值的危險性。Low-road Brand戰略不會長期在中國市場上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