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的品牌靠什么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呢?答案不在品牌本身,而在于他的產品——具有品牌標志性文化符號的產品。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說過,品牌是一個企業成功的結果,而不是過程或者方法。真正令一個企業擁有立足之地的依然是基本的產品。
進入三月下旬,國內彩電市場風起云涌。康佳、海信、索尼、長虹、TCL等品牌均有大量新品上市,其中不乏節能、藍光、兼容網絡功能這樣的新應用、新技術創新。在這股新品大潮中,來自韓國的家電品牌LG(樂金電子)也推出了型號為LH50的系列產品,并主打數字一體機概念。細心的消費者可以發現,LG這款新產品與其去年同期推出的LG70數字一體機電視在賣點上非常相似。
兩年間連續推出主打概念類似的彩電產品,對于LG已經不是頭一次。06年LG推出的內置硬盤錄像功能的愛看系列液晶電視,與其07年推出的愛看升級版,在主打銷售概念上就已經表現出雷同的特點。今年LG新款LH50和去年的LG70電視主要的賣點都是數字一體機,再次重蹈了“愛看”系列的覆轍。
和國內彩電市場其他大品牌相比,LG產品創新的速度明顯不足。康佳集團07年主打全高清、120HZ電視,08年主打愛運動、數字一體機和超薄電視,09年新品則是全球最節能的綠色產品;海信集團平板產品07年的主要概念是120hz,08年則升級為LED電視,09年的新產品是突出互聯互通功能的藍媒電視……夏普、三星、索尼等全球彩電巨頭,更是在每年一度的旗艦產品上擁有領先的技術突破,能夠帶給消費者全新的應用感受。
LG彩電旗艦產品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新技術產品推出速度落后于競爭對手。更為重要的是其產品的實際市場位置一直位于“市場邊緣”。
早期的愛看系列產品,內置硬盤錄像的功能,被消費者普遍認為不如國內品牌推出的外接硬盤錄像功能的產品實在好用。內置硬盤的容量有限,高清錄像數據存儲空間消耗很快。結果導致消費者要錄像新節目必須刪除原有節目。國內每家彩電企業幾乎都有可以錄像的產品推出,而且采用外掛式硬盤,消費者擁有可以自由增加的存儲空間,應用起來更加方便。
LG愛看電視的“錄像”功能一直有雞肋之嫌,而其 08年和09年的春季新品更是擔當不起“旗艦”的角色。08年國內開通地面無線數字信號的城市僅有8個,09年加上廣電部門25億的追加投資,其總體規模目標也只有37個城市。無線數字一體機的應用空間不僅受制于開通此種信號城市的數量,同時,城市市場“有線電視”占主導的消費者格局,更是使得LG這種LH50產品的市場面被壓縮到了“城市郊區”這樣一個邊緣市場(這里大多數面臨有線電視網絡不能覆蓋的問題)。
國內平板電視的消費格局是地面無線信號覆蓋范圍較小,城市市場主要是有線電視的天下,農村和小城鎮市場則被傳統模擬電視占據。在這樣的市場格局下,力推數字電視一體機顯然是一種自愿站在“市場邊緣的行為”。
在國內平板市場,外資品牌中索尼、三星、夏普三家以“S”字母開頭的企業,被業內人士戲稱為“3S”。他們不僅是國內彩電市場外資軍團的領袖,同時也是全球平板彩電市場的三個王者。除此之外,海信在國內平板市場中一直一枝獨秀,其市場份額常年保持第一把交椅。康佳、TCL、創維、長虹等品牌則緊隨其后,牢牢占據除三S和海信外的第二陣營。
國內彩電市場,LG表現出的邊緣化趨勢不僅體現在新品的市場策略上,更表現在其市場實際份額和品牌影響力上。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從07年下半年開始,LG這種品牌邊緣化的趨勢日趨明顯。國內彩電市場LG正在從一個以終端產品為主的品牌,向一個以上游屏幕資源為中心的品牌過渡。這一時期,LG明顯的加強了對其生產的IPS硬質液晶屏幕的宣傳力度。
國內彩電產業,3S集團陣營的主要優勢在于產業鏈貫穿、品牌影響力較強,以及擁有市場頂級品質的產品。國內彩電軍團的優勢則集中在應用技術創新豐富,且推陳出新速度較快,例如錄像、流媒體、全程高清、LED、120HZ、雙120hz、錄像電視、網絡電視等等新概念均出自國內品牌之手。這些優勢又被業內專家統稱為“應用價值”優勢。國內品牌的應用價值優勢,與3S陣營的品牌魅力優勢構成了國內彩電市場競爭的主要焦點。
在這一競爭體系中,另一家具有上下游資源貫通產業特點和擁有傳統品牌魅力的企業,LG正在被逐漸邊緣化。07、08年LG重點的輿論攻勢是其出產的液晶屏幕。這和平板市場早期階段“夏普屏”的名滿天下,05年三星“七代線”的笑傲江湖如出一轍。只不過LG選擇的時間節點是在整個液晶屏幕產業全面成熟以后。
“無論LG如何鼓吹硬屏技術,市場銷量的絕大部分,和主要頂級電視還是軟屏產品”,一位國美資深銷售員表示。IPS硬屏到底有多少技術優勢是個很復雜的問題,但是既然絕大部分企業、絕大部分產品,以及絕大部分頂級產品均不采用這種屏幕,至少能夠說明別人的液晶屏幕并不比LG的“差”。
這種見之于市場的實際情況,LG自然心知肚明。但是作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企業,和主要的平板電視廠家,LG必須為自己尋找一個推銷點。從愛看電視到強推數字一體機,LG終端產品的逐漸邊緣化,迫使LG尋找一個新的品牌賣點,它就是屏幕。以屏幕為中心的競爭策略不僅說明LG在終端產品和品牌魅力方面已經落后3S陣營,更說明LG倍感來自“加之應用”市場國內品牌的多種競爭重壓。
也許對于LG彩電產業,天平的失衡只是剛剛開始,其品牌和產品的邊緣化只是那么一點點。但是作為一個幾乎持續了三四年的趨勢,其內在的機理已經病得不輕。無論是產品亮點不足還是強推屏幕資源“優勢”的戰略,都說明LG正在面臨著嚴峻的創新力枯竭的困局。
愛看電視的錄像功能并不先進:國內彩電企業幾乎都具有類似的產品。廈華的高清錄像,TCL的內置閃存時光平移和外接硬盤錄像的統一應用,更是在應用價值上超過了LG的傳統愛看產品。
數字一體機不是LG的技術:國內市場,數字一體機產品已經不再新鮮。包括所有國產品牌,和東芝、索尼、三星等外資品牌均已經在08年推出這類產品。其中,TCL的全模式一體機的技術含量和應用價值更是高居各品牌同類產品榜首。從產業體系角度看,數字一體機是一項國家政策。從信號制式、處理接收芯片到終端產品的主要技術均由國家層面統一組織。因此,才出現了一夜之間所有品牌,甚至包括山寨品牌都能設計、研發、推出數字一體機的壯觀場景。
每個企業,尤其是LG這樣面向最終消費者的企業,都會非常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品牌影響力,悉心的去維護她、保護她,并發展她。然而,一個企業的品牌靠什么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呢?答案不在品牌本身,而在于她的產品——具有品牌標志性文化符號的產品。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說過,品牌是一個企業成功的結果,而不是過程或者方法。真正令一個企業擁有立足之地的依然是最基本的產品。
無論是索尼的品質和時尚形象、三星的現代主義和技術形象、夏普的液晶之父形象、海信的穩重扎實和技術形象、TCL的創意和科技時尚主義,還是康佳的平民創新理念,這些品牌的文化內涵均可以從其產品,特別是旗艦產品上被一目了然的發現。
但是,今天的LG正在逐漸丟失掉這些屬于品牌根本的東西。主要營銷屏幕資源,這并不是不智之舉,但是因此荒廢其在產品創新上的武功則就大錯特錯了。兩年旗艦主打數字一體機,遠離平板核心市場,我們可以發現LG彩電戰略的天平正在傾斜向一個錯誤的方向。希望LG在真的釀成大錯之前能夠及時“撥亂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