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下載違法盜版遭封殺
2008年年初,廣電總局下發通知稱:“從2008年1月31日起,所有在網上提供視頻服務的公司,都必須取得《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同時必須是國有獨資或者被國資控股的公司。”該條例的推出引發了國內視頻網站行業的規模性洗牌,從業網站數量迅速從幾百家下降到幾十家。同時,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認為視頻視聽行業即將走入“正軌”,紛紛攜巨資步入這一行業。
2009年9月,針對09年興起的“互聯網電視”(該類產品可以下載、播放或者網上直播點播網絡視頻內容),廣電總局再次發文《廣電總局關于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許可證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再次強調了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網站須持證運營的相關規定,為新興的“網絡電視”行業勒緊了緊箍咒。
2009年12月,廣電總局新一輪嚴查互聯網視聽許可證的風暴中,多家知名BT網站因為“無證上崗”而紛紛落馬。從4日開始,不少網友發現國內知名影視下載網站BTChina(btchina.net)“BT中國聯盟”無法正常訪問。BTChina公告指出,接到廣電總局通知,因沒有視聽許可證,所以被工信部刪除備案號。
同時,國內其它BT下載類視頻網站紛紛刪除或者淡化“下載”服務,天天BT、悠悠鳥影視等BT下載網站紛紛表示向以文字影視評論為主,兼有社區互動游戲與SNS的綜合性網站轉型。5QZONE等網站在導航欄淡化“影視”類的下載頻道。而此前,國內下載行業龍頭迅雷早已經開始全面的業務轉型,由下載類網站轉型為視頻娛樂門戶。截至11月,廣電總局今年以來查處關閉的違規視聽節目網站已達414家。這些網站或者因為“無證”經營,或者因為存在色情、低俗等有害節目和侵權盜版等問題,已經被廣電總局嚴懲。
與廣電總局動作頻繁的同時,各家“正版”網絡視頻運營商也展開了大規模的“維權訴訟行動”。09年7月,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節目》對網尚文化的“三三制維權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并跟蹤報道,得出了“打擊盜版、人人有利”的結論。至此,引發了國內主流媒體對中國數字版權問題的關注并點燃了輿論對數字版權問題的大討論,由此引發了全行業的反盜版熱情,一個月時間就誕生出了多個“反盜版聯盟”。據悉某大型視頻網站半年內被起訴的侵權官司達數百項,合計賠償額過億元。
在網絡視頻影視內容維權的背后已經形成行業自律、法務手段和政府監管三條線齊抓并下的格局。而在國家大力加強網絡視聽行業正版化建設的背后則是,09年9月27日,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計劃》明確規定:進一步完善法律體系,依法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規范管理。完善國家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嚴厲打擊各類盜版侵權行為,促進國家文化創新能力建設。
據《(2009)第二屆中國網吧行業影視版權狀況調查報告暨中國城市數字影視版權狀況調查報告》表明,國內影視盜版日益泛濫且有向城市其他行業蔓延的趨勢。我國城市數字版權市場已達100億元,但版權人收入不足10億。國內視聽文化產業基本共識認為,沒有良好的版權保護環境,文化產業的振興就是妄談。《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被看成是將打擊盜版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標志性“法規”。
強烈的打擊盜版的壓力勢必對國內網絡視聽行業的發展,尤其是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產生巨大的影響。結束了免費觀看、免費下載的時代,國內網絡視聽娛樂產業究竟應該怎樣對接未來市場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呢?
目前,正版網絡視聽影視服務大致有兩種方式:網絡下載(發行)和網絡點播業務。對于前者國際公認的盈利模式是有償下載,通過下載付費獲得收益、支付版權成本。而網絡點播的盈利模式則有兩種:一種是付費光看,這與網絡下載差不多;另一種方式則是內容嵌入廣告收入——類似于免費的電視節目獲得收入的方式。網絡點播業務的第二種收入方式,由于容易被消費者接受,進而已經成為網絡點播行業最主要的收益方式之一。
但是,對于付費的觀看和付費的下載,由于消費者版權意識落后、消費習慣落后,以及網絡盜版盛行“免費”午餐不斷,一直未能成為主流的市場收入模式。對于這部分市場的開拓,業內人士認為“斬斷免費和盜版的黑手”是網絡下載發行和付費點播業務展開的基礎市場條件之一。這也是今年政府部門在整頓互聯網視聽行業秩序工作中的“重點部分”,是《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特別“關照”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