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體制和市場主體企業的積極參與促成了國內電影院線市場的快速發展。然而,國內電影市場的表現出的良好數據背后依然藏匿著眾多的隱憂。核心表現是“數據很大,人均規模依然很小,市場質量不強”。
我國電影市場無論是院線的數量還是質量均與世界發達市場存在加大差距。美國人口數量是中國的1/5,但銀幕數卻是中國的5倍。與美國約8000人擁有一塊電影銀幕相比,中國約30萬人才有一塊電影銀幕。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北京電影制片廠廠長韓三平指出,目前我國的銀幕基本上集中于大城市,中國300多個二級城市幾乎都沒有可供大片放映的電影院。
我國年產故事片總量為402部,僅次于印度和美國,位列全球第三。但其中實現票房收入200萬元以上的只有60部,占總數的15%,有過億票房的只有8部。每年拍攝的大部分影片甚至進不了影院。
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日本,僅有兩條院線,規模相當于我國院線前五強,票房收入卻遠超中國。咨詢公司藝恩娛樂咨詢公司發布《2008-2009年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雖然2010年,中國票房有可能達到70億元,進入世界前十,但是去年只有9%的觀眾選擇走進影院欣賞電影。2008年城鎮居民平均觀影次數僅為0.28次,遠低于美國2008年的4.65次。
在不同區域,國內電影院線的發展差距更是非常巨大。據統計,北京一年上映約160部影片,而石家莊則僅約80部。全國3800塊銀幕,石家莊只占60余塊。軟硬件條件的不匹配成為了這些市場難以“發展”的最大瓶頸。
咨詢公司藝恩娛樂咨詢公司發布《2008-2009年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還向我們顯示了一個奇怪的數據,通過互聯網看電影的消費者比例達到74.8%,而去電影院則只有9%。出現這一數據對比的主要原因是網絡電影無論正版還是盜版,其價格優勢均非常明顯。
2009年是中國電影市場在票價問題上悄悄發生變化的一年,順應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平均票價開始明顯下降。在廣州,《建國大業》最低票價院線約定不能低于30元。市場上不少團體消費者要求是15元。但是,這種價格下降的趨勢依然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例如《風聲》在北京的票價是60元,在石家莊僅便宜20元。在這種差距與北京份額房價為石家莊的五倍以上的差價形成鮮明對比,分析認為價格過高是影響河北觀影人群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重要作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