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的門檻
根據著名的“微笑曲線”理論,從長遠來看,做品牌肯定比代工的利潤要高很多。當然,前提條件是必須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對于三星來說,最大的問題在于三星雖然有著非常強大的品牌知名度(三星曾經名列2006年《商業周刊》全球最佳品牌百強排行榜的第20名,超過了索尼、百事可樂、雀巢等其他全球知名品牌),但是這種品牌知名度更多地植根于個人消費者,而挑剔并專業的商用客戶對其的品牌認知度還相當有限。例如,根據ZOL調研中心對中國辦公市場打印機品牌所做的市場調查,惠普以32%的品牌關注度排名第一,緊隨其后的是愛普生、佳能等專業廠商,而三星僅僅以2.8%排名第5,還趕不上本土的聯想(品牌關注度為5.6%)。
目前,除了在韓國商用市場獨占鰲頭之外,三星在全球其他地區“商用之旅”的成果還相當有限——2007年,三星電子商用產品的全球營收只有100億美元,還不到公司營收的10%。在中國,2006年三星商用業務的銷售額為2億美元,與其400億美元的在華營收比起來簡直是微不足道。
與消費者客戶相比,廣告等大眾營銷活動對商用客戶的拉動作用極為有限,他們更看重的是本地化的交流,這就需要非常了解本地市場的營銷人才。為此,三星開始在全球大肆網羅商用營銷人才。
曾經擔任過聯想大中華區副總裁、主管商用市場的曲敬東進入了三星的視線。去年3月,曲敬東來到三星,為其搭建了一套區域分銷加行業代理的渠道和服務體系,并在北京的大山子建立了三星全球第一個電話銷售中心。
“中國的商用市場與歐美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歐美市場通常都是按照規模的大小來細分客戶的,而在中國,按照行業特征來細分顯然更加合適。”通過采用更加本土化的一些營銷策略,曲敬東希望能夠逐漸敲開中國商用市場的大門。“我希望商用業務將來能夠占到三星電子中國業務收入的30%以上。”
這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對于三星全球來說也是如此。事實上,同時管理多條不同的產品線和不同類型的客戶而能夠成功的企業,即使放在全球范圍內也并不多見,因為這需要企業具備異常強大而又靈活的管理能力。即使是GE這樣優秀的公司,最近也決定賣掉面向消費者的家電業務從而專注商用市場。三星能夠突破這條鐵律嗎?也許再過幾年才能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