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國際照明委員會CIE制定了CIE1931 RGB系統, 規定將700nm的紅、546.1nm的綠和435.8nm的藍作為三原色, 后來CIE1931-xy色度圖成為描述色彩范圍最為常用的圖表。 色域就是在這張圖上所覆蓋的范圍, 而這個范圍就是由RGB三種純色的坐標所圍成的三角形或者多邊形(增加補色)的面積。
圖:CIE色域定義圖,圖中代表了sRGB與NTSC的色域范圍。(國際照明委員會)
一般在PC監視器應用方面,多以sRGB為標準的色域定義,sRGB是微軟作業系統所提供的標準定義,而在AV應用方面,采用的多是NTSC定義,在顏色涵蓋度方面要比sRGB來得廣。
明基 FP95G-支持sRGB模式的液晶顯示器之一
但是色域并不是越廣就越好,即使監視器本身能夠達到超高色域,但是這些多出來的顏色不一定能為人眼所辨識,NTSC算是普偏公認的色域定義標準,而在部分特殊應用上(如印刷或印前作業),也有使用廠商自訂的色域規范。而顯示裝置所能提供的顏色范圍能夠涵蓋多大比例的特定色域定義,我們就可以將之稱為符合70%的NTSC色域飽和度,或者是符合90%的sRGB色域飽和度等。
圖:典型的普通液晶面板的色域飽和度都是72%左右
色域的呈現主要在背光的選擇上,眾所周知,液晶面板本身并不發光,而是必須透過背光的光線才能夠顯示畫面,傳統CCFL燈管在螢光材質上的限制,紅光呈現能力偏弱,加上所搭配的彩色濾光片的混色效果較差,最終呈現的色域飽和度不佳,導致目前主流的LCD監視器或電視在色域呈現能力上不足,多僅能達到72%NTSC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