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LCD可謂是21世紀最重要的科技技術之一,但是LCD因為其拖影現象、色彩還原準確性問題,不僅被使用者長期詬病,同時也限制了其應用廣度。
回顧這幾年的LCD技術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它都是圍繞著同樣一個主題-“追求人類肉眼視覺舒適性極限”!
其中,在LCD技術發展過程中,解決拖影現象是促使其技術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解決拖影現象是LCD技術發展的持續目標
早期液晶屏幕剛發展時,其畫面響應時間高達40ms以上,在這種情況下,靜態文本處理工作可能還不成問題,但如果想要觀賞影片,那么嚴重的殘影現象會讓使用者覺得非常難過。隨著時間發展,在技術的改進之下,針對畫面響應時間也有相當多的進展,從一開始黑白響應時間的追求,到目前以灰階響應時間為主的畫面響應時間指標,液晶屏幕已經越來越適合一般消費者應用在娛樂用途上。
目前在黑白響應時間方面,部分廠商已經進展到1ms的最高速度,但是實際應用上,它所帶來的改善效果卻是不如廠商宣稱般的神奇,因為液晶顯示器畫質效果不單純由相應時間所決定。
圖:現代 S90D-全球第一款1ms響應時間的液晶顯示器(圖片來源:AVING)
盡管從技術理論上講,無論是縮短黑白響應時間,或者灰階響應時間,基本上都可以有效地消除動態畫面的殘影現象。不過技術上的達成卻無法騙過人類的大腦,這是因為人的眼睛都有視覺殘留反映,就是說人眼看到一幅畫面以后,在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大約是0.1s左右,會因不同的訊號刺激而有所不同)人腦會認為這幅畫面仍然存在。
而液晶的顯示特性也是問題之一,由于液晶面板是“點成像”的原因,就算畫面響應時間再高,畫面中物體移動時,人眼會有自動追蹤物體移動軌跡的特性,然而液晶屏幕的連續性顯示卻無法滿足人眼的需求,也就是說無法騙過人眼,因此人腦仍會感受到殘影的存在。
液晶面板畫面響應時間的追求乍看之下已經達到了極致,目前最高畫面響應時間停留在1ms已經好一段時間(2006年9月至今),而沒有新的技術出現,但是1ms目前僅能在TN面板實現,其余MVA、PVA、IPS材質面板在液晶分子上的控制技術較為困難,在響應時間數字上無法與TN相提并論。不過1ms在應用上其實并不實際,頂多只能稱為另1種產品銷售亮點而已。
從近年顯示器廠商的發展技術來看,它們針對拖影現象的改善,主要是從四大方面去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