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液晶電視消費者最擔心畫面拖尾、殘影等問題。因此追求高反應時間(有的時候也叫做響應時間)無可厚非。但是,今天的液晶電視已經不是昨天的那些產品。伴隨著液晶顯示技術的進步8毫秒甚至更快的響應時間參數的液晶電視產品已經牢牢占據主流市場——除了個別多年前的積壓產品,新產品不會出現響應時間大于8毫秒的情況。
響應時間這個指標的測試含義也有兩種:黑白響應時間和灰階響應時間。黑白響應時間是液晶電視各像素點對輸入信號反應的速度,即像素由全暗轉全亮,在由全亮轉全暗所需要時間之和。這個響應時間又叫作黑-白-黑全程響應時間。灰階響應時間的提出是在考慮真實的應用環境下,純黑與純白的畫面切換并不多見的條件下提出的。灰階響應時間是指液晶分子在不同灰節狀態下相互切換所需要的時間,通常情況下用最快的時間來表示灰階響應時間的數值。
黑白變化需要液晶分子完全扭轉,這就需要加大電壓——這時候是扭轉最快的情況,即黑白全程響應時間是一種最快情況的結果;而灰度變化需要液晶分子扭轉到一個特定的角度,這就需要加特定的電壓。理論上灰階切換的響應時間應該更長,但是各廠商可以通過特殊的技術,使灰階響應時間大大提高,反過來比傳統的黑白響應時間短很多,這導致了灰階響應時間也很難說明液晶電視的實際效果。目前使用的加速技術主要有:增加驅動電壓法,改變液晶分子初始狀態法,減小液晶粘稠程度法三種。而在數值上這幾種方法可以使25ms黑白響應時間的產品擁有8ms的灰階響應時間。灰階響應時間與原來的黑白響應時間含義和性質差別很大,兩者之間沒有明確的對應關系。目前只有少數企業的參數表明確用“g-to-g”的標識表明使用的是灰階時間。這必然容易造成消費者對響應時間的誤解:到底這個數值是什么時間。
然而,從市場上銷售的產品來講響應時間過低的產品已經不存在了。通常人能夠接受的畫面顯示速度一般為每秒24張,因此電影院的電影就是以這個速度播放的。當畫面速度大于每秒60張的時候,人眼在近距離上也不會感覺到畫面的停頓和間隔:電腦顯示器的標準顯示速度就是每秒60張。而假如反應時間是8毫秒,1/0.008=125幀畫面,已經遠遠達到并超過人眼的辨識水平,完全滿足影片欣賞的需要。可見市場幾乎全部液晶電視產品的響應時間都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強調響應時間的重要性,是由于響應時間關系到畫面殘影和拖尾現象的出現。但是必須指出,這兩種現象的出現的原因不僅是響應時間一個,也就是說解決了響應時間問題不等于解決了畫面拖尾問題。消費者選購的時候與其在意早已經足夠使用的響應時間不如多多看一下動態畫面到底效果如何。憑自己的眼睛判斷總會比相信廠家的參數來得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