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合肥新站區”消息,3月30日,總投資約45億元的新美材料·新站光學功能膜項目在合肥新站區正式開工建設,項目投產后,將打破偏光片上游關鍵材料高度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關鍵材料“中國制造”!
布局:建設5條國際領先生產線
偏光片是液晶面板第一大主材,其核心原材料由“五膜一膠”組成,用于顯示面板的光學膜則是調節LCD和OLED等顯示器的光透過率、反射率的關鍵材料,被稱為光學行業的“芯片”。這些關鍵性的細分材料往往存在很高的準入門檻。
新美材料核心產品
新美材料·新站光學功能膜項目位于新站高新區大禹路與珠城路交口,總投資約45億,規劃建設5條國際領先的智能化顯示材料生產線,包括2條精密保護膜生產線、1條P0生產線以及2條表涂生產線,涵蓋了LCD/OLED偏光片以及OLED支撐關鍵原材料。
新美材料·新站光學功能膜項目建筑效果圖
項目建成滿產后,可實現表面處理膜年產能約5000萬平方米,保護膜年產能約8000萬平方米、PO材料年產能約2000萬平方米,這些有技術、有壁壘、有利潤的更核心的環節,將彌補國內顯示產業的偏光片上游關鍵原材料短板,與本地區新型顯示產業項目形成極強的產業協同效應,進一步降低行業成本,提升新站高新區乃至合肥新型顯示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新美材料所生產的表涂、保護膜可供應到偏光片企業,PO材料可供應給面板廠,實現就近配套,為新站芯屏產業補上關鍵一環。”新美材料副總經理楊學鋒說,專注細分領域和高附加值產業,持續加強新型顯示延鏈補鏈,既是地方產業升級的“關鍵落子”,也是新美布局光學膜材料的戰略支點。
加速:跨境收購加速國產替代步伐
通俗來說,如果缺少偏光片這位成像“魔法師”,液晶電視上呈現的將是一塊全白的屏幕,看不到任何色彩和畫面,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偏光片效果演示資料顯示,近五年偏光片國產化率雖然取得了明顯進步,但上游核心材料還高度依賴于進口渠道,尤其是成本占比接近40%的保護膜和表面處理膜市場,核心原材料的國產化率還不足5%。
楊學鋒介紹,2023年諾延資本聯合合肥市產投集團及新站高新區、福州、丹陽等多地國資成立合肥新美材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參與收購韓國LGC的偏光片材料業務和全部知識產權、設備及核心人員,經過多輪談判,最終于今年1月完成交割儀式。
1月23日,新美材料收購LGC光學功能膜項目交割儀式順利舉行。
韓國LGC轉移給新美材料的業務在全球保護膜、表面處理膜和PO材料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從跨境收購到本土落地,充分發揮了省、市、區三級政府的產業和基金資源,開啟“民營企業主導+國資助跑”的新模式,完成“技術引進、本土創新、產業升級”的閉環,為新美提供了從跨境并購到產線搬遷落地的全周期護航,打造了耐心國資和擔當國資的樣本。新站項目的開工建設,也是將產線、專利、技術等搬遷回國內實現本土化、國產化運營的具體實踐。
正如歐陽鐘燦院士所言,新美項目落地填補了國內高端偏光片原材料的空白,同時將改變供應鏈格局和核心材料來源,推動我國顯示產業從“規模領先”邁向“技術引領”。
多贏:協同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
交割儀式結束后2個月,新站項目開工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為加快推動新美材料項目加快落地,新站高新區把盤活低效閑置土地、廠房與招商引資工作有機結合,通過“騰籠換鳥+筑巢引鳳”,一舉盤活了約245畝閑置工業地塊,推行高效辦成一件事水電氣網聯合報裝模式,實現引來“金鳳凰”、建強“產業鏈”一舉多贏效果。
2024年,新站高新區通過自我升級、破產重整、低效騰退、國資開發、法拍處置、有償收購、收地嫁接等路徑,先后完成整治低效用地18宗、2134畝。
作為“芯屏”產業發源地,近年來,新站高新區依托新型顯示基地的重要載體,探索出了一條聚焦面板驅動、拓展產品方向的產業發展之路,聚集了京東方、維信諾、康寧、彩虹等一大批顯示行業龍頭企業,基地各類面板年出貨量約占全國的1/7,顯示企業數量占全市2/3以上,產值超800億元,形成了國內面板產能最大、產業鏈最完善、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產業集群,助力合肥新型顯示產業基地連續9年榮登全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榜單。
為進一步加快推動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穩鏈,針對上游核心材料國產化配套不足問題,新站高新區錨定1324產業戰略,圍繞“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千億級產業集群”目標,依托省級化工園區載體優勢,注冊成立安徽省新材料產業主題投資基金,有效聯動“資本+平臺”,加快新材料產業的細分領域膜材料項目招引落地、發展壯大。
目前,區內已聚集新美材料、國風新材、先導薄膜、長陽科技、樂凱科技、三利譜、弘道新材料等一批膜材料企業,形成種類齊全、具有一定規模優勢的膜產業鏈,同時加快建設建筑面積約40萬平方米的高端光學膜生產基地和高端制造產業園項目,為更多優質企業提供產業空間,持續推動新型顯示價值鏈向高端攀升,加速構建新型顯示產業生態,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新型顯示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