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4年以來,Micro LED顯示市場“風云詭異”:一改此前海內外齊心向好的大勢,進入“日趨分化”的新時刻。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行業競爭完成上半場的“技術和產能儲備”,日益向下半場“規模和市場化”發展的信號——在這種轉折中,一些自認“競爭力”有限的企業開始退出,或者放慢步伐、減少投資,是“初創型出清”的標志。
離開,反而說明未來會更好
1月份,據媒體報道,我國臺灣地區LED上游企業富采,將以新臺幣6.7億元出售竹南廠房給北極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據悉,該竹南廠房原本計劃用于micro LED產能擴產。富采以“加速推動集團公司間集成、活化資產及優化財務結構”等三項理由出售工廠。未來,富采將通過旗下子公司晶電,通過生產集中空下的空間,作為Micro LED廠區——不需要蓋新廠房,只需優化設備即可,節省資本支出也可以實現“micro LED擴產”。
對此,一個顯著的事實是,通過優化既有廠房空間的擴產“潛在規模”,顯然不如此前新建廠房的大。更何況,新建廠房也不妨礙,既有廠房優化空間擴產新產品。富采的動作表明其至少在短期的micro LED擴產上的態度更為保守了——這是減速的信號。
2月28日,歐司朗(ams OSRAM)宣布Micro LED重要項目意外取消。其馬來西亞8英寸LED晶圓廠的建設或將出現重大變動。該工廠此前計劃投資10億美元,是一個比較巨大的項目。歐司朗表示,經初步評估,公司預計2024年第一季對Micro LED相關資產進行6-9億歐元的資產減損,并重新評估Micro LED戰略。
歐司朗Micro LED業務的變動不是簡單優化的問題。其轉變直接帶來了6-9億歐元的資產計價損失。由此可以想象其Micro LED業務背后面臨的“困難”。
3月伊始,媒體報道蘋果已經停止為 Apple Watch 引入Micro LED的計劃。同時,郭明錤調查稱,蘋果已遣散MicroLED開發團隊大部分人員。受其影響,作為蘋果micro LED顯示面板的制造商LG Display也不得不開始重新分配相關人員——
LG Display戰略客戶(SC)部門內的Micro LED開發工作組最近舉行了信息發布會,并宣布只接受“那些愿意休假”的人的申請。未來,團隊中僅保留部分人員繼續進行Micro LED開發,其余人員將轉移至量產機構。分析認為,這意味著LGD的micro LED研發部門進入裁員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提到的臺灣micro LED產業界與蘋果、韓系顯示企業合作密切;而歐司朗馬來西亞項目是LGD-蘋果項目的上游供應鏈。
基于以上關聯事件,可以看到全球市場micro LED在研發、制造和應用上,在2024年開年可謂經歷了一輪小的“低谷”。研究認為這其中有三大原因值得思考。
國際產業界的低谷,原因更多在于競爭
為什么蘋果、LGD、歐司朗、富采在micro LED上或者剎車,或者減速呢?其中,一大原因是micro LED產品制備和應用的成本過高,阻礙了市場迅速落地。
Micro LED應用以面向蘋果手表等小尺寸應用的micro LED落地情況“最難”。相對硅基micro LED在XR現實上的優勢、以及micro LED大屏直顯產品已經快速啟動的現實,中小尺寸直顯micro LED面板的“難度和成本不減”、價值增加卻較LCD/OLED提升并不明確。這或許是蘋果放棄智能手表自“2014年以來用上micro LED顯示”的努力的原因。
對于,micro LED應用市場,友達柯富仁亦曾經預告,友達Micro LED電視及商用的透明顯示器,導入速度將比車用更快,預計2024下半年至2025年會進入量產(筆者注:具備量產能力),目前規劃在2026年至2027年間,會有Micro LED技術進到應用量產階段(筆者注:具備規模客戶)。由此可以看到,距離micro LED大規模消費市場形成還需要時間進一步磨合。
同時,另一個讓部分參與者打退堂鼓的原因是2022四季度到2023年底,國際消費市場、特別是電子消費品市場的需求大跌。這顯著影響了蘋果等公司的營收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看重短期財務報表的企業,對投資項目進行優化,是必然的。例如,蘋果公司剛剛宣布放棄了已經投入百億美元的智能新能源汽車業務。
最后,對于這一輪micro LED國際投資界的“逆風”,根本原因還在于“對手太強大”:蘋果在新能源車上的下線,其實更多是因為其感覺到與市場領先者的差距過大,做出的明智之選。未來蘋果可能更注重于智能駕駛等車載電子體驗部件的研發。與此類似,micro LED市場,領先者的投入規模和綜合實力也是嚇人的:
例如,根據洛圖科技(RUNTO)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LED顯示屏市場規模為71億美元,其中,小間距LED(含微間距)的規模為33.6億美元,占整體市場的47.3%。(筆者注:主要指大屏直顯市場需求)。
特別是在投資規模上,洛圖科技鄭海燕強調,從2022到2023年,Mini/Micro LED領域立項簽約、建設開工、封頂/完成/投產等相關動態公布的典型項目數量達138個,投資規模接近1800億元。而在技術開發方面,全球從事 Micro LED 研究的單位已經超過 160 家,其中有 60 余家分布在中國。(筆者注:包括全部micro LED等新興顯示產業鏈投資與研發)——國內的創新機構中企業占比顯著高于國外,國外大量創新機構是大學或者專業研究機構,而非市場化的企業。
另據DSCC研究咨詢最新發布的關于Micro LED市場更新信息顯示,預計到2028年,Micro LED顯示市場規模(筆者注:主要指智能手表、AR眼鏡和汽車顯示屏等新興應用)將達到14.6億美元。其中,在2020至2026年間,中國預計將占Micro OLED設備支出的85%。——這是一個絕對優勢比例的產能布局結構。
行業認為,中國市場,特別是大陸地區企業在micro LED研發、配套和投資上的龐大投入、潛在的供給和需求規模優勢,是壓制國際上其它競爭地區,包括我國臺灣地區micro LED產業信心的原因之一。而且,可能是市場長期競爭中的“關鍵勝負因素”。
看好Micro LED趨勢未變,外圍調整更多是積極信號
2024年開年來,Micro LED國際市場幾家大企業的調整,單純從這幾個企業內部看,肯定是“負面消息”。但是,如果從Micro LED產業看,則可能恰恰是“好消息”:因為全球產業布局的結構日益明朗。
“弱者退出”!業內人士這樣形容這一輪Micro LED行業國際企業的調整。這其實等于是對強者實力和成績的肯定,預示著強者距離Micro LED大規模普及應用的節點更近了。
畢竟,micro LED的發展,不僅植根于LED產業鏈(這方面我國大陸具有絕對優勢產能)、也植根于半導體顯示產業鏈(LCD上我國大陸地區全球占比7成、OLED上占比近半、硅基微顯示上投資占比超7成)、還植根于消費電子制造鏈(我國大陸地區全球占比依然領先)——因此,micro LED越接近市場落地,越是需要考慮“產業鏈”、“供應鏈”、“需求量”,也就越是需要再“規模”二字上比較競爭力。這恰是“強者逐漸脫穎而出”、“弱者逐漸退出舞臺”的過程。
綜上所述,2024年開年以來,國際市場上micro LED行業的一點點逆風并不改變行業大勢,反而有些“大局即將敲定”的意味。這就如同蘋果退出造車,本身就是對“新車”勢力已經成長到相當高度的肯定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