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能,液晶顯示面板企業會成為未來Micro LED顯示的主導者之一!”
近日,我國臺灣地區面板企業友達宣布與镎創科技-KY創(6854)簽訂7億元產線建置合約,镎創技術移轉友達,在龍潭廠區建置一條6吋Micro LED Chip on Carrier(COC)生產線。
幾乎同期,華燦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中文名稱變更為“京東方華燦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業內人士認為,這預示著京東方不是將華燦光電作為“核心供應鏈環節”合作企業,而是視其為“核心級的內部基石”。2022年,京東方以 23.08% 持股比例成為華燦光電第一大股東。京東方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制造企業。
從全球看,顯示面板企業、特別是液晶面板企業布局Micro LED產業鏈已經成為一大趨勢:除上文兩個案例外,TCL華星與三安光電合作成立了芯穎顯示、富采則與友達、群創形成另一大陣營。此外,傳統彩電品牌也加大了這一行業布局,例如,康佳自建Micro LED項目、海信控股乾照光電等。
“巨陣”時代,Micro LED進入產業聯盟新階段
從全球Micro LED顯示產業發展看,顯示面板巨頭的地位不容忽視。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江蘇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與智慧芽聯合發布的《2023 Micro-LED產業技術洞察白皮書》顯示,全球micro LED專利15強中,前五名分別是三星、京東方、LG、華星、蘋果——除蘋果外,其它四個都是“面板企業”。
而具體到國內市場(含我國臺灣地區),專利榜單前5名分別是京東方、華星、群創、華為和深天馬,其中除了華為都是“顯示面板企業”。
由此可以看到,不僅是全球市場、也包括國內市場,micro LED技術布局上面板企業的地位“非常重要”。面板企業已經與micro LED的外延&芯片結構領域企業一起,構成了整個行業“雙峰”的“大廠聚集點”。此外,蘋果和華為分別作為強勢的非面板類“消費電子研發創新”典型企業,在micro LED上的積極布局,也說明該技術在“應用端”企業眼中的戰略意義。
“外延和芯片、背板和面板、終端品牌——micro LED行業正在形成一個更為清晰的產業分工結構!”行業專家指出,也恰是因為這樣的分工結構的存在,進一步促成了行業“陣營化”的發展格局。
例如,三星作為品牌,在The Wall系列產品上,就采購了友達的TFT背板;而友達在micro LED巨量集成和芯片方面,則與镎創和富采緊密合作。——液晶面板的傳統采購慣性和液晶顯示背光源中LED芯片的傳統采購關系,隨著micro LED距離實用化越來越近,正在成為進一步加強micro LED“全球顯示產業鏈‘巨頭聯合’”的新樞紐。
研究認為,隨著mini/micro LED背光源、直顯等產品的技術開發和應用落地,液晶顯示終端對于LED產品的需求量日益擴大。以30+英寸的電競顯示為例,如果采用傳統液晶背光組件,可能只需要幾十顆LED背光燈珠,而進入mini/micro LED構成的大分區量的HDR時代,則需要萬余顆到十萬顆單位的LED燈珠量。
對于mini/micro LED直顯類產品,無論是可穿戴設備還是巨幕大屏對燈珠的需求都會比背光組件更高。如8K的mini LED直顯產品,需要近一億顆LED燈珠產品的集成。
除此之外,更高密度、更小顆粒的LED燈珠集成,還意味著每一顆燈珠的“性能冗余程度下降”、“材料、工藝過程的一致性和精度要求更高”。
包括數量和質量兩個層面的需求變化,這極大提升了LED外延、芯片到驅動背板、終端整機等,各個環節技術合作、產能合作的“緊密度”。因此,也就有了面板企業和LED芯片企業之間“更為緊密的配對關系”——micro LED競爭行業正在形成“面板巨頭和芯片巨頭”高度緊密聯合的“新巨型產業陣營結構”:行業“巨陣”時代加速來臨。
Micro LED顯示“應用”落地持續加速
目前,micro LED顯示依然處于技術加速突破的時期。其中,尤其是以巨量轉移技術為核心難點。據悉,一款4K級別的micro LED直顯屏幕,需要轉移近2400萬顆LED晶體顆粒。這不僅是一個巨大的工作量,同時顯示產品還需要保證極低的缺陷率和長期的穩定性。
面對技術上的難題,行業在micro LED應用上傾向于“從易到難”的應用落地路徑。目前已經相對成熟的應用產品包括:
第一, micro LED直顯產品。采用micro LED燈珠,對于LED大屏直顯產業具有至少兩個巨大的吸引力。其一是實現更高的像素密度,例如100英寸的4K產品;其二是降低室內LED屏單顆燈珠的物料成本。據不完全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micro LED直顯市場訂單保持每年25%左右的增幅。室內直顯LED屏市場,普及小間距、普及mini LED之后,將進一步進入普及micro LED的新階段。大屏直顯產品上,micro LED的像素間距更大,有利于降低巨量轉移和檢測、修復的難度。
第二, micro LED背光源產品。在液晶背光源上,進入HDR時代之后,需求更高的分區控制性能。對于手機、車載、筆記本電腦等中小屏幕而言,采用micro LED比較傳統LED燈珠和mini LED燈珠具有“更薄的結構、更節能、更高的燈珠密度和分區量”等優勢。客觀上,HDR時代中小尺寸高等級液晶顯示背光源有從mini LED技術進一步向micro LED進化的需求。背光源市場,對micro LED集成量的規模和密度要求要比直顯產品更低、亦不需要彩色化,有利于降低巨量轉移的難度。
第三, 硅基micro LED技術的不斷發展。硅基micro LED顯示,目前具有兩個比較成熟的應用案例。其一是AR眼鏡產品上。這方面,硅基micro LED主要發揮更小體積、更高亮度的優勢。AR用micro LED上,像素間的距離更為緊密,更接近LED外延片上晶體顆粒的密度,這對于巨量轉移而言,將降低一點技術難度需求。
其二是micro LED投影顯示。這方面,車載前大燈是近兩年比較火熱的技術領域,也是一個相對成熟的技術領域。車輛前大燈雖然對亮度需求更高,但是對于像素集成密度要比純顯示應用低、也不需要彩色化,這有利于降低巨量轉移的難度。
“micro LED作為顯示技術,最大的特點就在于‘應用形態’多種多樣!币睬∈沁@樣的特點,讓行業紛紛看好這一技術的未來發展。畢竟其可以做到“東方不亮西方亮”。發展micro LED顯示技術,天然的就是“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而且,micro LED的多個籃子中,至少上文中的幾個方向已經形成一定的應用需求,具有市場加速落地的趨勢。
另一方面,從顯示面板企業角度看,液晶技術被自發光技術替代是必然的過程。Micro LED、OLED、QLED、鈣鈦礦LED等不同材料,誰最終勝利遠沒有達到能做出唯一性選擇的時候。這就涉及了“多條路線并行”的開發戰略,以此降低未來的“路線戰略風險”。而對于彩電、大型商顯企業而言,micro LED作為一個新門類,很可能是其掌握更多技術和產業環節的機會,加強布局這一產品線具有“彎道超車”的可能性、也具有目前液晶顯示高等級背光源研發的現實需求。
綜上所述,加速布局micro LED產業鏈正在成為傳統顯示產業企業的必然選擇。而且,現在micro LED亦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憧憬”,而是在加速進入“產能落地”的新階段——如,友達曾表示“2023年是micro LED的元年”。這一表達,雖然并不是說從2023年開始,應用市場會爆發,但至少在2023年友達進入了micro LED產能建設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