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科達智慧信控事業部總經理蔣松濤在道路交通科技創新與高質量發展論壇上,發表了《交通小數據以小博大-淺析交通感知融合體系》主題演講,重點介紹在開源信控理念下,闡述如何充分利用現有交通建設的各類傳感設備,結合數字孿生技術,構建出一個多源數據融合的全息路網,從而提高路網整體運行效率與安全。
論壇由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中國道路交通安全協會主辦,內蒙古自治區公安廳交通管理局、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承辦,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嘀嘀無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蘇州科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辦,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
邀請了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石勇,內蒙古自治區公安廳副廳長王亞新,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道路交通安全協會會長王長君,內蒙古自治區公安廳黨委委員、副廳長、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呼和浩特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李軍以及來自公安交管部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相關企業的眾多重磅嘉賓,F場來自天津、河北、山西、江蘇、山東、陜西、內蒙古自治區等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干警共四百多人參會,直播得到了道路交通安全相關領域及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反響熱烈。
當下,全息路網是智慧交通建設的核心場景之一。它以全息路口為最小單元,利用邊緣計算、高精定位、信號控制等技術精準實時感知每一輛車、每一條路,從而使得交通系統全局可視、可測、可控,實現事故、擁堵等事件全域感知,實時發現。
那么,建設全息路口是否要新建大量的高點監控、雷視融合攝像機等,項目整體造價高昂?建設后又可以真正帶來哪些業務應用改變?針對這些疑問,論壇現場,就“全息路口花這么多錢,解決什么問題”這一話題,蔣松濤帶來獨特見解:當前,各個城市智慧交通已建設了大量的電警、卡口、高點監控、雷達等傳感設備,只需一個高精度地圖,再加一些邊緣計算設備、一點軟件,將已有傳感設備采集的海量數據真正用起來,全息路口這個事兒就做成了。
全息路口獲取的全量感知數據可以分類整理成160+維度的數據,滿足安全、效率、環保等各個角度評價的需求,其中最典型的應用就是交通信號實時優化。
從2019年開始,科達就深入信號控制領域,重磅發布了開源信號控制系統,提供全面開放源代碼的軟硬件,打破當前行業內不同品牌信號機通信協議壁壘,實現數據共享。經過三年多的項目歷練,開源信控平臺OpenATC V3.0版本功能更齊全,對接更方便,目前可以實現路口管理、交通分析與評估、干線協調控制、區域協調控制、勤務路線等功能。
現場,蔣松濤為各位嘉賓演示了基于OpenATC開源信控系統,科達全息路口交通信號實時優化效果,實現了需求響應式控制、交通事件實時響應與相位自由組合,突破了傳統信號機控制限制。
全息路口交通信號實時優化
蔣松濤表示,隨著交通信號控制理念逐漸向精細全面化方向發展,我們希望實現更大范圍的交通態勢呈現,而要求建設全域范圍覆蓋、全天候全功能狀態的各類傳感設備顯然不切實際。此時,結合部分交通仿真推演是建設全息路網的合理解決手段。
交通全域融合就是將傳感設備獲取到的原始交通數據統一疊加換算到高精度地圖的數字孿生系統中,再結合目標融合算法、交通仿真推演手段,從而構建一個從實時感知-虛擬空間映射-仿真推演-智能決策-實時控制-再感知的實時閉環控制系統,完成對城市路網進行實時全息感知、態勢展示、擁堵研判、實時信號優化、信號和路網評價等功能建設應用。
目前,科達全息路口已在多地應用,極大地提升了路口通行效率。未來,基于已建設匯聚各類傳感設備采集的感知小數據,結合路網模型,可以形成實時精細化交通大數據,從而構建出極具潛力與想象空間的全域交通融合體系,實現對交通現狀的全面評估、對未來趨勢進行預測、對事件發展進行推演,助力城市交通的高質量發展,打造綠色、安全、有序出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