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我國科技界正面臨美國為首的少數國家的封鎖與制裁的背景下,顯示產業“科技向中國轉移”的進度卻似乎正在加快。尤其是2023年十一假期前后,數個重大新聞正在改變行業基本面貌格局。
大屏君認為,新一輪顯示技術轉移過程的出現,充分說明了“市場無形之手”的力量。對于市場、或者說是對于產業規律而言,“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日本JDI正在全面加強與我國顯示產業界的合作
9月28日,JDI發布公告,宣布JDI和惠科已同意結束更廣泛的諒解備忘錄討論,并專注于高端汽車顯示業務的合作。這似乎意味著,此前傳出的惠科將利用JDI的eLEAP技術建設下一代IT用OLED面板線的合作已經“終止”。
對此,大屏君的理解是“JDI有更好的選擇”:即,9月29日,JDI公告稱,JDI 與安徽省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 (WEDZ) 簽署了諒解備忘錄 (MOU),將啟動部署 G6 和 G8.7工廠的大規模eLEAP業務!绻軌蜃约褐鲗ы椖亢图夹g的落地,JDI自然更不想“受制于人”,或者只做一個“技術提供方”。
JDI蕪湖項目預計,建設一座G6面板廠(每月1萬片)和一座G8.7面板廠(每月3萬片)。這將讓JDI的eLEAP產能擴大50倍以上。此前, JDI 正致力于 2024 年在日本茂原G6工廠開始 eLEAP 量產(規模僅有每月1300片)。JDI蕪湖項目中,G6計劃于2025年11月開始量產,G8.7計劃于2026年12月開始量產。不過,雙方最終的協議,還需要等到至少年底12月份才能確認。JDI在公告中強調了“相關項目的批準”對于最終協議的影響力。大屏君認為,這是有意暗示該合作項目細節已經敲定(也許是多個備選方案),只待相應監管部門批準。
幾乎是同時,據韓媒ETnews 10月3日報道稱,TCL華星光電正在開展將JOLED工廠遷往中國的工作。據悉,設備分離轉移將于年內完成,該設施預計明年投入運營。
結合前者看,大屏君認為,這是“年初JDI合并了JOLED之后,在OLED路線上做出‘方向’選擇的確定性時刻”。即JOLED的印刷OLED技術,將主要以技術支持的方式與TCL華星合作;JDI自己開發的eLEAP(無金屬掩膜、光刻圖形化、蒸鍍技術方案)則主要在蕪湖自建和與惠科鄭州合作之間評估選擇。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JDI合并JOLED之后,其已經成為日本現代顯示技術產業化的唯一載體。而且旗下兩大涉及次世代顯示的新技術,均選擇落子我國大陸,這代表了“日本顯示技術和產業的未來,就在我國大陸”的新“歷史階段”——為什么說是“新階段”呢?
因為,上世紀90年代末,日本顯示產業決定優先發展PDP等離子技術,開始了液晶顯示技術向我國臺灣地區的首次大規模技術轉移。
進入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中葉,日本顯示產業全球競爭力大幅衰落,相應工廠“關停并轉賣”。其中,夏普這位液晶之父花落臺灣鴻海;索尼、日立、東芝的小尺寸液晶顯示業務合并為JDI;為了開發下一代OLED大尺寸面板,由JDI、索尼、松下共同出資成立了JOLED;松下、日立、先鋒、東芝、佳能等的等離子,液晶和其它先進顯示項目悉數停止……
進入本世紀20年代以來,我國臺灣地區和韓國地區的顯示產業規模和全球市場地位開始出現下滑,我國大陸地區市場地位逐漸提高,并實現超過半數的市場份額。這一時期,日本顯示產業進一步萎縮。蘋果手機轉向OLED面板后,JDI失去了核心的大客戶;JOLED的項目則始終沒有突破規模量產的瓶頸,在今年初宣布破產,并被JDI合并。也幾乎是同期,JDI將“復蘇”的希望瞄準了我國大陸合作伙伴,包括相應的面板企業、地方政府。
對此,大屏君要強調的是,目前我國顯示產業界在液晶、OLED、LED大屏等技術上都擁有優勢。特別是平板顯示上,不僅本土企業“市場地位超然”,我國臺灣地區面板巨頭“最高世代液晶線”、韓國面板巨頭產能“最大”的大尺寸OLED線,也位于我國大陸廣州地區——顯示產業向中國大陸投資,不是日本產業界的獨家選擇:事實上,JDI似乎是在“走投無路”的狀態下,進入大陸市場的。
謀定我國市場環境,日本顯示產業能否起死回生
“日本顯示產業界最缺什么?一直不是技術,也不是裝備:作為現代平板顯示的發源地和發揚光大的始祖,日本產業界在技術研發、材料開發、設備開發上的底蘊依然深厚,甚至很多領域超過我國大陸地區這個最大的供應與需求市場!
大屏君認為,日本顯示產業鏈“瘦死駱駝”的骨架還在,那就不排除兩種可能:1.賣一個好價錢,2.起死回生——如果二者要做選擇,顯然日本同仁更會傾向于第二者。
但是,日本顯示產業鏈走下坡路也是事實,尤其是現在其基本處于“沒有規模項目”的狀態,其主要的面臨問題是:1.日本本土在顯示終端下游需求和上游制造的成本等方面處于競爭劣勢;2.日本顯示產業自身已經失去自主可控的規模制造平臺,沒有制造也就不用談銷售和市場;3.要想將技術轉變成產能,日本產業界需要資金——而這些資金投資在因為“1”而沒有競爭力的日本本土,顯然很可能“打水漂”;4.我國臺灣地區一直是日本顯示產業技術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但是目前臺灣地區在全球顯示產業的“技術領先”與“產能規!钡匚欢荚谙禄小
以上問題其實是一個“連環套”:大屏君認為,日本顯示產業的起死回生需要解決的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系列問題。這一系列問題的核心則是“找到一個愿意出錢、有下游市場和制造成本優勢的新‘落腳點’!”——當然,答案顯而易見:中國大陸地區!
或者說,留給日本顯示產業界,尤其是JDI的時間并不多了:找錢、找地、找伙伴,是火燒眉毛的事情。JOLED近十年的存在歷史幾乎連續虧損,虧到破產;JDI也是十年連續虧損了,離虧到破產還有多遠,想必他們自己最清楚。
“置之死地”。這是大屏君看到的JDI的現狀。因此,這家有著日本“國企”概念的日本顯示產業的獨苗,選擇了“2023年頻繁出沒于我國大陸地區,尋找機會”。
對此,可能關注我國顯示產業的人士會擔心“與JDI合作”,會不會是“與虎謀皮”乃至于“養虎為患”。對此,大屏君要說明的是,JDI有三個主要技術:其一是LCD顯示技術,這塊目前JDI談不上有獨家先進技術,在產能上處于去產能過程中;其二是,JDI合并的JOLED主要側重噴墨印刷OLED技術的開發,這一技術沒有市場化應用的先例,且我國TCL華星和京東方也在全面研發這一技術,JDI(JOLED)的優勢有限——目前其印刷OLED技術事實上已經與TCL華星相關部門合作成為一個戰壕中的伙伴;其三是JDI率先開發的eLEAP OLED技術,這項技術的難度低于印刷OLED,我國企業維信諾已經發布了相應技術,我國企業京東方也有相應的研究,JDI獨家技術優勢亦有限。
JDI能夠拿出手的技術的領先性是有限的。這一點不僅讓我國產業不會格外擔心JDI的競爭壓力,同時也決定了其在自救過程中的“急迫性”。以及,其對包括eLEAP在內新技術路線產品量產過程中“成本優勢”的高度敏感!昂芗敝义X投資、找地方量產,而且成本敏感”:滿足這些條件的伙伴,可選空間可不大。甚至,我國顯示產業布局上,處于一線地位的“顯示大都市”都很難有足夠的“讓利”滿足JDI的需求!,進入其視野的是惠科鄭州和蕪湖等后起之秀。
綜上所述,日本顯示產業的技術力量,在自救的基調下,被迫流入我國大陸地區已經是“進行時”。作為行業20年間的觀察者,大屏君認為“源頭活水”越多越好,有競爭力才能更強大。JDI落地我國大陸,對于我國顯示產業是好事。希望JDI成為一只合格的“鯰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