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我國彩電市場仍在下滑,大屏卻逆勢上揚。
據奧維云網(AVC)數據顯示,2022年Q1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額同比下降分別為8.8%和10.1%。Q1全渠道周報數據反映,75英寸及以上大屏電視的量額增幅分別為60%和36.5%。而GfK中怡康年報數據顯示,去年70英寸及以上大屏電視市場增速達到49%。大屏看似破冰的機會,不少電視廠商卻已經在85、86英寸段開啟了價格戰,86英寸甚至直接被拉到7K以下。
康佳電子科技總裁助理、中國區營銷事業部總經理朱忠慶在康佳APHAEA2022春季戰略新品發布會上一針見血的指出,彩電現在內卷到接近“裸奔”,新品一上市就是底價。若不解決年輕人不看電視的問題,就只能在大屏、超大屏方向上繼續“裸奔”。
電視為何“血氣”不足?
據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與機構共同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65歲及以上的老年觀眾人均收視時間為277分鐘,是電視媒體唯一收視量不減的收視群體。
同時有數據顯示,電視開機率已經降至30%。即便疫情+歐洲杯+奧運會等疊加,去年7月的開機率亦不過55%左右。老年人不會用,年輕人不愛看是電視“血氣”不足的直接因素。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遠離客廳大屏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業余生活的休閑方式多樣化,電視是休閑場景之一,而電視節目內容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是其一。
而受電視的應用和操控自身的局限制約,電視上的資源遠不如移動端上的豐富,令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占據了用戶閑暇時間。比如移動端能刷抖音、玩游戲、社交聊天,在電視上就不好實現,體驗也不好。
而且電視影視平臺各自為政。電視會員收費比手機偏高,甚至部分內容在移動端免費,電視端卻收費。而且由于優秀版權劇目數量少,往往每個平臺都可能僅有幾部用戶想看的劇,但若都入會員不劃算,為某劇入某會員又心有不甘,這些都備受年輕人的詬病。
康佳開出的“診療”方子
打鐵還需自身硬。
消費趨勢顯示,年輕人已經成為消費主力。朱忠慶認為為年輪人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就要讓他們在體驗與認知層面的形成差異化感知。
朱忠慶表示,傳統電視的操作系統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年輕人的需求。很多年輕人喜歡的應用電視上根本沒有。現在已經不是針對性的去增加一些應用就能解決的了。
具體表現就是傳統電視的操作系統承載場景單一,只能顯示單一窗口單一應用,嚴重影響和限制了用戶體驗。另一方面,大小屏之間的邊界隨著應用增加逐漸模糊,但仍沒有實現真正融合,絕大部分應用軟件沒有特別開發電視端版本,大屏應用少,體驗差。
“智能電視亟需切換到一個全新的操作系統!”
朱忠慶強調,這個全新系統對傳統電視的操作系統是一個徹底的巔覆。必須徹底解決生態缺失、應用匱乏、交互不便、體驗不佳、承載場景單一、內容聚合成本高、適老適幼模式及對應應用少、界面不友好等等,這些存在十多年的系統“頑疾”。真正把大屏的體驗做到超越小屏,把大屏的生態和體驗做到極致。
跨生態系統能否令電視“滿血”?
勾正數據的一項數據調研顯示,智能電視非視頻App場景的日活率環比從3%增加到了10%,日戶均時長環比增加了3%。
電視使用率不斷下降,非影視功能需求卻在上升,這一反常現象表明用戶對電視的需求已經發生變化,如游戲、購物、網課、音樂、健身等需求不斷提升。同時反過來說明這部分電視用戶呈現出年輕化的特征。
因此針對年輕用戶,非影視場景需求的日益高漲或將成為全新的消費增長點。
電視行業表現低迷的原因從表層看是“高度飽和”,更新換代需求飽和。從更深層次去看是其面前的用戶發生了轉移,而電視的內容卻缺乏相應的變化。在其它行業對電視行業的滲透下,電視的家庭聚合功能不斷被弱化,傳統電視岌岌可危。
電視行業非常需要一場產業變革,形態或內涵的大顛覆。
康佳顯然預見到這一趨勢,很早就與Smartisan團隊聯手潛心開發全新的OS,就象低調無爭的“掃地僧”,圍繞“全新交互”和“全新場景”打坐入定,一出手便是跨生態的新物種。
跨生態OS是不是拯救電視的“稻草”?能否令電視“滿血”重返C位?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