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屏顯示行業,特別是LED顯示領域,近年來都將產業的關注重點向前端創新研發持續聚焦。這不僅是行業內部同質化競爭壓力下,企業開拓高利潤藍海的主動選擇。從近來我國持續出臺的種種統計數據和發展規劃中,也不難發現,創新研發也是全球市場和我國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的必然選擇。
站在“十四五”新一輪發展規劃和“中國制造2025”的起點,結構性轉型升級已是必然。從過去的粗放型低端加工,逐步向產業鏈上游探索,謀求高附加值、高戰略價值的核心技術自主研發,未來將成為我國科技和制造領域的頂層原則。
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就明確指出,我國正在不斷加大創新研發投入,在部分高科技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漸縮小。2021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27864億元,較上年增長14.2%,增速較上年提升4個百分點;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為2.44%,已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
當然,創新研發的成果也十分亮眼。《公報》還顯示,2021全年,共授予專利權460.1萬件,較上年增長26.4%;有效專利1542.1萬件,其中境內有效發明專利270.4萬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7.5件;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67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37294億元,比上年增長32.0%。
持續加大的研發投入,不斷加大了我國制造業的科技含金量。這不僅有助于我國在更多核心科技領域擺脫被他人“卡脖子”的風險,同時有助于提升我國制造業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議價權,對于打破壟斷,營造健康有序競爭的市場經營環境大有裨益。
不僅如此,向前端研發要效益也是近年來全球制造業大環境變化的結果。在實現全民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之下,我國近年來持續優化收入分配制度,普通勞動力的收入水平持續提高。而用工成本提升,也促使一些依賴于人口紅利的低端加工制造業開始向周邊低收入國家轉移,我國制造業整體則從要人口向要人才,從低端組裝加工向高端精密制造轉移,這些都離不開科技水平的持續創新。
事實上,鼓勵包括大屏企業在內的科技企業創新研發投入,除了政策層面的兜底外,還有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那就是,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孕育了大量的投資機會。在全面消除貧困,奔向共同富裕的方向引導下,消費市場向品質化升級,為新科技、新應用的培育提供了成長的沃土。在龐大體量的支撐下,我國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也為高新技術及產品的消費提供了廣泛的試錯機會。
正是看到創新研發對制造領域強勁的成長拉動作用,近年來,制造業也成為了吸引投資的熱土。《公報》中還指出,2021年我國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3.5%,較2020年回升15.7個百分點,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6個百分點,主因高技術制造業維持高增。
在政策護航、市場需求、投資驅動三輛馬車的牽動下,大屏行業創新技術研發的熱度將只增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