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滿足教育質量提升的現實需求,三門縣花橋鎮中心小學聯合教育品牌希沃,全面落地專遞課堂。
自2020年起,三門縣花橋鎮中心小學不斷開展教育共同體同步課堂,包括溫嶺城西小學同步課堂、以及幫扶吳都小學專遞課堂的教學,均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陳蒙妮老師作為該校專研課題組的成員之一,在專遞課堂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收獲了很多寶貴的應用經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她的心路歷程--作者:陳蒙妮 臺州三門縣花橋鎮中心小學老師
一次身臨其境的探索
“跨越時空”的美好課堂
2020年9月,我第一次接觸專遞課堂。聽說,專遞課堂能讓偏遠地區上不齊課、上不好課的農村學校,與擁有相對豐富教育資源的城市中心學校同上一堂課,讓大山里的孩子足不出戶就能看得更遠。最開始我還帶著質疑,直到有幸聆聽了教育共同體舉辦的一堂公開課,我才真正見識了專遞課堂的魅力。在身臨其境感受過后,我更想將它稱作“同步課堂”。
當時,主講人管老師以同步授課的形式,為學生們教授了四年級上冊中的《沏茶問題》。當管老師在屏幕上進行板書提問,屏幕兩端的異地學生就能同時給出即時反饋,通過同步板書給出答題方向,碰撞思維火花。此外,兩地學生還能來場隔空游戲對決,以互動形式傳授課堂知識點,這種遠程互動的教學方式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面帶動了課堂氛圍。
看完整堂課程,作為一名數學老師,除了有感于信息化形式給教學帶來的多重便利與效率,我也衍生了諸多思考。就數學學科而言,要如何真正發揮同步課堂的作用?要如何更好地連結異地師生,確保教學效果?
結合每一次的聽課感受以及自身上課的情況,在一段時間的摸索后,我也就此得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總體上看,其實關鍵詞就是“分”與“合”。
每一次“分”與“合”
都是兩端教師的默契大考量
要想上好一節同步課堂,我認為必須處理好課前、課中、課后每個環節所存在的“分”與“合”的問題。
首先是教學前的明確分工與學情探究。主講老師要如何做到熟練教授兩個異地班級?這就需要異地兩端的老師做好充分的課前溝通。對于主講人而言,不僅要提前向聽課端老師了解對方班級學生的姓名與座位安排,以便后續課堂環節的順暢提問,還要提前把控兩端學生對于本節課相關內容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生的基礎能力、學情狀況等,以便輔以難度相當的教學內容。
其次是教學中的分班指導與合作互動。由于地域限制,主講老師做不到時時監控對方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且學生極有可能囿于不熟悉的課堂形式,而產生消極互動的心理,不利于課堂氛圍的營造。那么,如果想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實實在在的參與感,而非只是走馬觀花渾渾噩噩度過一節課,這就需要聽課端教師及時給予學生相關引導,調動其積極性,確保同步教學順利進行。
最后是教學后的分類管理與合二為一。其實,40分鐘僅意味著課上時長,而非本堂課的教學工作到此終止。美國學者波斯納說過:“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對于教師而言,同步課堂之后的實施把控也不可或缺。一方面,主講老師要及時回訪學生,了解其學習效果,并在線上平臺完成與學生的課后互動解答,加深對課堂知識點的記憶。另一方面,主講老師還要收集好聽課教師的反饋建議,從課堂氛圍營造、信息化設備使用等細節處進行改善,以備下次課程的順暢開展。
同步課堂不同于普通課堂的教學,它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溝通能力、實時應變能力、信息化水平等多個維度,均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我認為,只有處理好這之中存在著的“分”與“合”,才能駕馭好一堂同步課程。 在我看來,能讓農村學生有機會體驗到和城鎮學生一樣的學習模式,是一種教育模式上的進化。對于學生而言,能跨越時空界限,身臨其境般地學習知識,是一種心靈上的至高享受。而對于教師而言,能通過信息化方式與其它區域的優秀教師進行互動交流,也是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的有效方式。
專遞課堂的出現,為教育均衡化發展提供了可行的方式,為教師孜孜不倦點亮每一個孩子的教育夢想提供了前行的動力。未來,專遞課堂的全面普及將進一步實現城鄉優質資源共享,為農村教育注入新的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