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5月份國外媒體報道三星要賣掉L7-2和L8-2-1兩個液晶面板工廠部分設備之后;6月份,又有媒體報道松下決定于2021年內退出液晶面板業務,其姬路8.5代工廠的生產設備將進行投標拍賣。
與日韓對液晶面板的“關停并轉賣”不同,國內液晶面板行業“擴產”卻在進行時:例如,華星光電投資350億元的廣州8.6代線T9項目剛剛完成“招標”。這將是全球一次性規劃單體產能最大的8.6代液晶面板項目之一。——實際上,國內主流的大尺寸顯示面板制造商,京東方、華星光電和惠科都在擴張“液晶”產能。
“差異藏在世代數字之中”
按照原有產業鏈規劃,2020韓國LG和三星就已經準備全面退出和關停所有液晶面板制造項目。但是,在新冠疫情下,歐美寬松貨幣和宅經濟雙重推動下,全球顯示行業進入“有史以來最猛”的復蘇期——漲價,讓LG和三星“放寬了”停產決定。
即便如此,2021年隨著疫苗接種的展開,新冠疫情進入“后時代”。顯示面板需求的增長趨于停滯,高位的價格走勢渴望在年底迎來轉折。LG和三星選擇最終執行“液晶面板停產”決定,不足為奇。
而日本液晶面板產業鏈已經在“最低水平上運行N年”。夏普賣身臺資企業、專職中小尺寸LCD面板的JDI都已經表示要挺進OLED領域,松下能夠堅守的可能性“從產業鏈集群角度講已經為零”。日本顯示產業界在液晶面板上持續做減法,是可預期的事情。
不僅是日韓的液晶顯示產業鏈“不景氣”。最近5年,我國臺灣地區也沒有“全新謀劃”嶄新的大型液晶面板項目——臺灣企業鴻海承諾投資美國的液晶面板項目也“一再縮水”,是否還會有下文并沒有定數;臺灣地區企業的產能變化最主要的是2016年投產的一條8.6代線,和與日本夏普合作在廣州建設的10.5代線。
因此,可以說全球液晶面板新投資幾乎都集中在我國大陸地區。尤其是2021年更是呈現出“別人撤退、我們前進”的反向運動趨勢。這背后有什么秘密嗎?答案其實很明顯。
即,韓國、日本同行撤退的基本是7代線、7.5代線和8.5代線產能;而國內大陸地區擴產的則是10.5/11代線和8.6代線產能。
比如,華星光電廣州T9項目是8.6代線面板;正在上量的惠科長沙項目也是8.6代線——此前惠科重慶和滁州項目,也是8.6代線,作為全球最后崛起的大尺寸液晶面板企業,惠科打造了全球最大8.6代線集群產能;同時,2021年京東方和華星光電還在大力擴大10.5/11代線產能。
比如,武漢京東方擬結合建設初期已預留2.5萬張玻璃基板/月廠房空間的有利條件,利用自籌資金37.75億元在現有武漢京東方廠房內進行產能擴充。甚至,日臺合作的廣州夏普富士康鴻海10.5代線都在2020年進行了擴產——2020-2021年,大陸地區幾條105/11代線的擴產規模,幾乎相當于新建一條10.5/11代線。
關停的都是8.5代及其以下世代面板線,擴產的是10.5/11代和8.6代面板線——其中,10.5/11代線更符合彩電、商顯等需求大尺寸化的發展趨勢,這一點無需多言:10.5/11代線,依然是行業緊缺產能。8.6代線,雖然與8.5代線大部分產品產能重疊度很高,但是在50和58英寸上,其可切割8塊和6塊;比較8.5代線48英寸和55英寸的8塊和6塊,基本是“成本不變”,市場競爭力增強。用8.6代線壓8.5代線一頭,這個臺系面板企業發明的方法,被大陸企業玩火了!
實際上,從IT面板到TV面板,8.6代線都能以相似的成本,在切割的顯示面積上壓8.5代線一頭。這種格局下,如果“產業進入相對過剩周期”,8.5代線的競爭力顯然就要差一點。
2020-2021年液晶面板走出了“有史以來最猛的強周期”,此后一定會在“消費透支”效應下有“產線效率”之戰。這時候,大陸地區企業憑借規模總量優勢、產業鏈配套優勢和世代線領先優勢,競爭力將更為凸顯。此背景下,韓日企業趁著二手設備價格還好,出售相應裝備,是最好的選擇。
次世代面板與“眼下需求”的平衡
據媒體報道,三星面板產線的走勢是戰略性決策。三星電子副總裁李在镕親自參與了撤銷LCD項目的決定。李在镕還親自公布了到2025年為止,在新一代顯示器技術開發方面投資13萬億韓元的計劃。其中QD-OLED 屏幕是重要方向。
瞄準下一代,顯示面板的新一輪競爭已經展開。比如,京東方重慶6代OLED線正在進行設備搬入;華星光電在廣州規劃了T8 印刷OLED 8.5代線項目;惠科也準備在長沙項目上驗證OLED技術。……韓國LG目前正在提升廣州8.5代OLED產能,并加速建設韓國10.5代OLED項目。據悉,三星出售LCD面板項目,騰出的廠房和設備,也會導入到6代OLED和未來高世代QD-OLED產能上。
某種角度,日本企業退出液晶面板陣營的,的確就是“撤退”了;而韓系企業則是讓液晶為OLED騰出空間——是為了“換道超車”,其在謀劃的是對競爭對手的“新技術降維打擊”。
這一背景下,國內液晶顯示行業,依然擴張的液晶產能是否“值得”和“明智”就成了一個問題:實際上,OLED也好、MICRO-LED、QLED等也罷,都面臨兩個問題。第一,與液晶共用玻璃基板TFT產能,即液晶面板線多一半的投資,對未來顯示面板是通用的。
第二,新顯示技術暫時難以滿足全球顯示產業的“巨大需求”。有其是彩電和商顯產品,對大尺寸化的發展“需求猛烈”。后者需要“符合大尺寸趨勢”的新產能建設。國內5年來的幾乎所有液晶面板新線建設,和目前的產能提升項目,都是圍繞這一趨勢進行。也恰是國內大陸企業率先走出了這一步,才確立了對日韓臺等地區液晶面板制造業的“競爭優勢”。
眼前、中短期的大尺寸液晶需求依然在快速增長,這與長期看一定是次世代技術的天下并不矛盾”。行業專家認為,即便是次世代顯示技術中被認為最成熟的OLED顯示,大尺寸化上也面臨印刷顯示、W-OLED、QD-OLED 屏幕等至少三條路線之爭:在技術確定性實現之前,其成為彩電市場主流的可能幾乎為零。
下一代技術越是不能盡快實現技術路線的標準化,液晶大尺寸市場的生命期也就越長。”即,國內液晶面板業的風險不在于“次世代”自身,而在于次世代的技術工藝路線選擇和進行“產能擴張方向的切換”的時機問題。
目前,國內顯示面板兩大領頭羊,京東方和華星光電都已經建設了蒸鍍技術工藝的6代OLED線,并進行了蒸鍍和印刷工藝的大尺寸化OLED技術驗證實驗。國內顯示產業在下一代技術上的投資并不顯著落后——由于國內面板界在大尺寸液晶上的領先,實際導致,國內顯示面板企業積極引入大尺寸OLED的緊迫性并不強烈,這方面國內企業可以走的更為從容一些。
此外,在中小尺寸OLED、柔性OLED和硅基OLED三個特色差異化的方向上,國內顯示面板行業的投入,在全球中日臺韓四大陣營中,基本保持領先。在OLED材料、QLED材料和micro-led產品研發上,也或者積極追趕,或者保持領先。但是,在印刷、蒸鍍等涉及OLED材料操作的設備上,國內產業鏈還顯著落后日韓。
所以,在顯示面板產業鏈和面向未來的供給之爭中,國內顯示行業有優勢也有劣勢,總體上是優勢大于劣勢,近期優勢尤其明顯。韓日企業大賣液晶面板設備,不構成否定國內液晶產業鏈投資正當性的理由。不過,國內液晶產業也要高度關注新技術、次世代顯示的方向和發展程度,并適時“轉向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