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著重指出:機會公平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2021年全國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要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中都多次提及關于教育資源均衡和教育公平的問題。
在如何讓教育均衡發展、促進科技創新的問題上,專家、學者紛紛貢獻思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陳金芳教授表示,信息化或許是解決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除了“智囊團”外,學聯網、科大訊飛、浪潮、思科等教育信息化企業也紛紛“出招”,力圖以科技手段為發力點促進教育公平。其中,學聯網推出的智能實驗模擬艙更是從教育均衡和科技創新兩個層面觸達教育發展的戰略方向,受到業內人士廣泛關注。
關注公平:解決痛點才能真正促進教育公平
一直以來,實驗課是所有課程中學生最感興趣、老師卻最“頭疼”的學科。資金不足、安全無保障、教學管理難度大、課程準備復雜、師資缺乏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實驗課的發展,不僅逐漸消磨著學生的科學素養,長遠來看更制約著國家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
一名課程調查員表示,某中學一個年級20個班僅有1間實驗室,并且大多數中學實驗員都以美術、計算機等教師或其他行政人員充任。“鄉鎮中學基本不做實驗,有時候老師想上實驗課不得不自己買材料、配工具、打理實驗室,不僅報銷困難且精力不濟,久而久之實驗課程越來越少。”
一名化學老師也曾說,初中化學有8個學生必做的實驗,但真正實施起來十分困難,購買腐蝕性酸、易燃品、易爆品等需到公安部門開證明,教師幾乎放棄購買,以視頻教學取代。“視頻實驗只有成功的,沒有失敗的,沒辦法促進深入學習,學生也體驗不到自己的知識薄弱點。”
為了徹底改變這一現狀,國家和行業紛紛“出招”解決問題。剛剛發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AR/VR產業被列為數字經濟重點產業。之前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也指出,2023年前要將實驗操作納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考試成績將作為高中招生錄取依據。同時還鼓勵各地各校豐富實驗教學實施形式,促進傳統教學與現代新興科技有機融合。
大趨勢下,不少企業和機構也紛紛利用科技時代的信息化手段來尋求解決方案。經過長時間的研發、測試,學聯網推出的智能實驗模擬倉在實驗教學方面初見成效。據學聯網智能實驗模擬倉產品經理介紹,這款產品依托虛擬耗材、全息裸眼和體感操控等先進技術,能覆蓋小學到初中物理、化學、生物、地理77個核心實驗。
“這款產品最大的特點是解決了實驗教學中實驗課程難準備、實驗安全難保障、實驗過程難管控、實驗數據難統計等六大痛點,學生可以拿著這個手柄隨意操控實驗步驟,內置的數據信息也會根據學生操作呈現相應的實驗結果,最后會給出一份實驗記錄,讓學生知道自己操作錯誤的地方,老師也能精準的對所有學生的實驗過程和結果進行掌控。”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陳金芳教授表示,這是教育資源需攜手人工智能、虛擬仿真技術等在科學教學領域的進行的創新實踐,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公平。“這樣偏遠地區的學生也能享受到科技與教育融合帶來的豐富的教學資源,打破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局限。”
關注需求:扎根在科學教育需求的土壤中成長
教育是國之大計,也是民生大事。從“十三五”收官到“十四五”開局,我國的教育成績單表現優異,其關注點也開始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信息科技只是解決教育公平的手段之一,研究成果究竟能否適應學校土壤的生存,還要看是否扎根于這片土地中。
從目前的教育信息化變革來看,華為的學習中心、新東方的線上英語、學而思的大語文較為火熱,這是企業們十幾年打磨研究的成果。實驗課程教育信息化探索者較少,卻并非沒有,智能實驗模擬倉正是深入學校和教師、學生共同磨課,最終探索、完善而成。
河南省鶴壁科達學校主管教學的周副校長表示,關于實驗教學場景,他希望能切實解決老師和學生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減輕老師的備課和授課壓力,提供豐富的實驗教學資源,提升老師對實驗成果的掌控度;二是讓學生提升學習效率,在課程結束后能第一時間獲悉自己的掌握情況,清理學習疑難。“目前來看,智能實驗模擬艙是最好的解決方案,雙向解決了教師和學生在科學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前期教育部的課題展示中,有專家表示科學實驗教學一直是學校教學中最難開展的環節,智能實驗模擬艙打通了實驗教學的全流程,為普及實驗教學帶來了新可能。
智能實驗模擬艙一經面市,立即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僅有來自專家和學者從科技和學術領域的肯定,還有來自一線實際教學領域的矚目,特別是山東省、河南省、浙江省、廣東省、福建省等多地區學校反饋的強烈合作意愿。
科技興國的當下,科技、創新、實驗早已從學術階段上升到國家戰略階段,作為培養國家儲備人才的學校,也開始從科技教學著手,培養軟實力人才。隨著更多信息技術融入教學,越來越多的孩子們將共享優質教育,在同一片藍天下享受到教育公平帶來的命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