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3日,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AWE2021)在上海舉行。作為2020年疫情之后的第一個“本土大型線下”電子展,自然的“反彈性”讓其“熱鬧無比”。更匯聚了眾多廠商“兩年”時間的“精品”和創新。
其中,海信于2020年9月份正式發布的“基準監視器”也隆重參展:這可能是海信這一本土創新產品,首次參展國內公開性線下展示會。代表了民族顯示產業的最新高度和創新自信力。
基準監視器:價很貴但很必要的產品
先來介紹一下“基準監視器”的價格——作為廣電內容制作過程中的重要工具,其市場定位往往要比“醫療級”監視器還要更高。傳統廣電監視器每臺都高達幾十萬元,是顯示行業市場“單位面積顯示價格”最高的細分品類。
如果從對比的角度看,海信30英寸基準監視器報價30萬元——而市場最便宜的,不在乎個別壞點的安防性液晶監視器,30英寸可能只有“五百”元的售價。二者價格之差,也足以顯示“基準監視器”這種廣電制作級產品的“非凡身份”!
從應用角度看“基準監視器”是這個視聽娛樂行業的內容“品質原點”:理論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款顯示器的“顯示性能”都不可能完全一樣。這包括亮度、對比度這樣的參量,更包括“色彩”的準度。“同樣的信號在不同產品上,效果有差異”,這一點在家電賣場的電視展示廳能夠輕易觀察到。
設想一下,如果“廣電視聽內容”制作的時候,也會有種種效果差異,甚至一部電影不同的場景拍攝,都不能保證基礎亮度、色彩、對比度的一致性;再加上終端設備之間的差異,那么“視聽顯示”效果就真的快成萬花筒了。
所以,“基準監視器”最大的產業價值就是為“制作過程提供一個最接近理論上的數學值的視覺效果”,“且這個顯示器要在各種工況、壽命的任何階段保持‘顯示能力’的幾乎恒定”。至于常規顯示所要求的可靠性、防塵性能、缺陷率等等指標,也只會更為嚴格。據海信透露,目前海信第一批“基準監視器”已經如期交付給央視使用,并得到了央視的高度贊賞與認可。
將常規顯示器的標準提高10倍乃至百倍以上,才能摸到基準監視器的門檻!”恰是因為這個設備可以視為整個廣電內容產業從“數學理論”到“實際效果”的起點,是整個視聽產業內容質量體系的基石,這個行業地位,決定了“突破基準監視器”就是一個顯示品牌的“皇冠”加冕。
優中選優的海信“基準監視器”難在哪里
目前廣電制作級監視器市場,主要玩家是日本企業。代表性的比如市場常見的OLED監視器。采用OLED設備的好處比較明確,第一是色彩上的優勢較傳統液晶顯示器,尤其是早期冷陰極背光和早期白色LED背光產品而言,色彩性能比較突出。第二個是,OLED產品的黑色效果突出、暗部對比度和細節非常好。第三是,OLED顯示不需要背光源,產品體系簡單,影響產品長期“性能效果理論一致性”的因素自然更少。
但是,OLED監視器也有其不足的部分,那就是“亮度水平”不高。達不到1000nit的水平,這使得OLED作為基準監視器,其觀看的效果還是與“消費顯示”產品存在比較明確的不一致性。尤其是在HDR時代,亮度上的劣勢被進一步放大。目前消費顯示設備,HDR動態下,高亮部分畫面亮度儲備可能需要瞬間最高2000nit。
在這樣的背景下,海信嶄新的LCD基準監視器應運而生:因為采用液晶顯示技術,其亮度峰值不會成為問題。反而,液晶的背光體系,讓暗部細節的呈現成為難點。對此,海信的利器則是“疊屏”顯示技術。即類似兩層液晶面板的重疊控制結構,保證了產品暗部細節的再現性不輸于OLED顯示,同時其HDR分區控制能力也從傳統液晶顯示的幾百、幾千,躍上到百萬級,和OLED顯示達到同等水平。
在注重前端液晶體系效果的同時,海信基準監視器也采用最新的背光源色彩技術,實現了色彩準確性上的新突破。特備是在三原色終身性能一致性上,比較三原色OLED直接顯示,還具有“更好的原生優勢”。
整體上,海信的新技術,讓LCD作為頂級基準監視器,從“不太可能”,變成了“比較好用”,與OLED傳統產品,或者歷史上的CRT技術產品比,“互有優勢”。尤其是其亮度性能的表現,對于未來HDR顯示,乃至于8K制作,是非常必要的基礎性能。
本土顯示軍團走向“標準”時代的轉折點
一流的企業作標準”。這是過去十余年國內產業界很流行的一句話。對于民族顯示軍團而言,這個問題也一直存在。
傳統顯示設備市場,比如彩電產品上,本土企業基本只能參與一下國內市場的“終端標準”制定。而且這些國內的終端標準還必須與國際接軌——本質還是在別人的技術話語權下“添油加醋”而已。這與本土彩電以及整體顯示產業日益走向國際,成為國際市場最大玩家,并著力“從大變強”的升級趨勢形成了“一定矛盾”。
海信基準監視器的產業意義,除了海信自身的技術實力體現之外,還標志著本土顯示產業開始接近“標準制作者”的門檻:即,成為國際標準制作者,首先要能夠將“人家已經制定好的標準性能,落實到產品上”。海信基準監視器,代表海信吃透了既有標準的“硬件實現”技術。這也就抓住了標準“理論值”和產業“實現能力”的結合點,為海信進一步爭奪國際顯示產業界的標準話語權奠定了基本基礎。
標準俱樂部的入場券!”行業專家如此評價“海信基準監視器”的誕生。這不是一個大眾性的產品和市場,但是卻是整個廣電視聽行業最“小黑屋”那部分的重要支柱產品。海信進入這一市場,不是僅僅技術達到更高標準,而是打開了“廣電幕后圈”的大門。
從全球顯示產業格局看,最早發展于歐美,后來轉移到日本,此后是轉移到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目前全球第一大顯示制造基地正在日益變成中國大陸:與此同步,廣電級的基準監視器產業也存在一定的轉移,但是卻相對滯后和緩慢,目前廣電基準監視器日系企業依然是“大拿”。而在更上游的標準上,歐美的地位還無法撼動——這一點除了技術積累等因素外,更包括歐美在廣電內容消費上的“市場話語權”問題。
而國內市場,正在成為一個數十年前“歐美市場”類似的顯示消費獨立市場:即制造和技術研發很強,內容消費也很強——甚至有希望成為全球第一大視聽消費市場。后者是日本、韓國等內部市場無法比擬的。這決定了“國內民族顯示軍團,有基礎沖擊行業國際標準”。
從這個角度看,也許可以將海信基準監視器視為整個國內顯示和視聽產業“戰略升級”的一個新起點。在未來5G進程、高新顯示和國際大顯示產業的競爭中,很可能正在孕育一個更優的中國方案。